*論英國濫設企業(yè)騙財的現象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倫敦11月4日。我們目前正處于工商業(yè)繁榮昌盛的時候,——這個我們,指的是官方的英國,指的是大資本家們。市場上資本充斥,在到處尋找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為了使人類受惠和使企業(yè)主發(fā)財而設立的招搖撞騙的公司,有如雨后春筍??磥砟壳白顣r興的是采礦、開采瀝青、在大城市興辦鐵軌馬車、設立冶金工廠;有人登廣告出售在伏爾加流域和新墨西哥的礦場;有人在薩瓦、汝拉、漢諾威等地收買瀝青礦;據稱里斯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正在敷設鐵軌馬車道,如此等等。所有這些股份公司,不言而喻,只有一個目的——把股票行市高抬一時,以便企業(yè)主們能夠有利地推銷他們的股票,至于股東們將來怎么樣,那他們是不放在心上的:“我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過三四年,所有這些招搖撞騙的公司就會有六分之五連同上了當的股東們的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把積蓄投給這些“資本雄厚、財源茂盛”的企業(yè)的,一向主要是積蓄不多的人,而且他們這樣做總是恰恰在股票行市被哄抬到頂點的時候,——他們這是活該。股票投機是把積蓄不多的人的好像是、而且一部分也實在是自己掙得的錢財裝進大資本家腰包里去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最笨的傻瓜也會看得很清楚,在目前的社會制度下,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用自己的勞動獲得的”資本,相反地,一切現有資本都不過是無償攫取來的他人勞動的產品。如果說濫設企業(yè)騙財的現象最近在德國和奧地利也廣為流行起來,如果說王公們、高利貸者、帝國首相們、神甫們伙同一氣來謀取小人物們的積蓄,那只是我們所歡迎的。
金融市場上的這種資本充斥現象,只是目前大工業(yè)所處的繁榮狀態(tài)的反映。幾乎在生產的所有部門,特別是在英國的以鐵和棉為原料的這兩個主要工業(yè)部門,呈現著已經好久沒有過的一片繁榮景象。
郎卡郡的紡紗廠主終于又有足夠的棉花來大規(guī)模擴大生產,——他們也沒有放過機會。單單在小小的奧爾丹一個地方就在新建15家紡紗工廠,平均每廠有5萬紗錠,總計起來就有75萬紗錠,也就是說幾乎等于所有參加關稅同盟[345]的國家(亞爾薩斯除外)現有紗錠的總數!此外還應該加上相應數量的織布機。郎卡郡其他城市的情況也是如此。機器制造廠接到好幾個月的訂貨,有些甚至接到一年的訂貨,而且只要它們能提供所要的機器,要多高的價錢都行。簡單地說,就是1844年的再現,當時在中國市場開放[346]以后,廠主們一心只想盡可能多生產商品,因為如他們所說,他們得供應3億人的衣著!然而接著來的是1845年和1847年的令人心寒的打擊,這時忽然發(fā)現,3億中國人到目前為止,一直還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做衣服穿。生產過剩的英國商品在所有的市場的貨棧里堆積如山,找不到銷路,而企業(yè)主和投機家則成百成千地破產。這種情況現在也將重演。這些人絲毫沒有接受教訓。但是,即使他們接受了某種教訓,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guī)律照樣會強迫他們不斷地重復人們早已熟悉的經濟高漲、生產過剩和危機的周期,并且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更大地重復,直到無產階級起義終于使社會不必再作這種無意義的循環(huán)為止。
有一位施維茨格貝爾先生以我沒聽說過的一個什么瑞士羅曼語區(qū)聯合會委員會的名義在“人民國家報”上要求我詳細解釋我在“人民國家報”上講的關于艾爾皮金先生的話[注:見本卷第409—410頁。——編者注]。我同施維茨格貝爾先生無話可談,而且我也根本不能對隨便一個陌生人解釋此事。但是,如果艾爾皮金先生本人想就此事同“人民國家報”進行交涉,那末我愿為他效勞,在這種情況下就請編輯部把我的地址告訴艾爾皮金先生,讓他直接同我交涉。
弗·恩格斯寫于1871年11月4日
載于1871年11月10日“人民國家報”第91號
原文是德文
俄文譯自“人民國家報”
注釋:
[345]確定了共同稅界的德國各邦的關稅同盟,是1834年在普魯士領導下成立的。后來,這個同盟包括了除奧地利和一些小邦以外的德國所有各邦。由于必須建立統(tǒng)一的德國市場而成立的關稅同盟,促進了1871年實現的德國政治統(tǒng)一。——第497頁。
[346]指由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1844年簽訂中美和中法協(xié)定,而為英國、美國、法國消除了實行貿易擴張的障礙。——第497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