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瑙的攻占[340]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印度起義的第二個危急時期結束了。第一個時期以德里為中心,并以該城的被攻占而告終;第二個時期的中心在勒克瑙,現(xiàn)在該城也陷落了。除非那些至今仍然平靜的地方爆發(fā)新的起義,否則起義勢必逐漸轉入拖延持久的結束時期,在這個時期,起義者終將變成土匪和強盜,他們會發(fā)現(xiàn),本國居民將和英國人一樣,成為他們的敵人。
強攻勒克瑙的詳細報道還沒有接到,但是最初的戰(zhàn)斗部署以及最終的戰(zhàn)斗的大致情況已經(jīng)知道了。我們的讀者都記得[注:見本卷第405—406頁。——編者注],在勒克瑙駐劄官官邸解圍以后,坎伯爾將軍就把官邸炸毀了,但是讓烏特勒姆將軍率領5000人左右留在離城幾英里的一個設防據(jù)點阿朗巴格。他自己則率領其余的部隊返回康波爾,在這里溫德姆將軍被一支起義軍打敗。坎伯爾徹底擊潰了這支起義軍,并迫使他們在卡耳皮附近渡過朱木拿河。然后他就在康波爾等待援軍和重炮到來,準備自己的進攻計劃,下令集中被指定去進攻奧德的各路隊伍,特別是設法把康波爾變成一個力量雄厚和規(guī)模巨大的營壘,以便使它成為對勒克瑙作戰(zhàn)的最近的和主要的基地。當這一切準備就緒以后,他認為還要完成另一項工作才能安心出征,這項工作的提出使他立刻顯得和幾乎所有以前的駐印英軍指揮官有所不同。他不愿意有婦女在兵營里游逛。他在勒克瑙以及在開往康波爾的途中,對這些“女英雄”算是領教夠了。她們以為,軍隊的行動,就像在印度常常遇到的那樣,要服從她們的喜好,聽隨她們的方便,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膊疇柕竭_康波爾以后,立即把這群有趣的但又招惹麻煩的人全部送往阿拉哈巴德,免得礙事;接著,馬上又把當時住在阿格拉的第二批太太小姐們召來。直到她們到達康波爾,他又送她們安全地前往阿拉哈巴德,然后才回到向勒克瑙進發(fā)的軍隊里去。
為這次出征奧德進行的準備工作,其規(guī)模之大,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英軍在印度過去所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遠征,是入侵阿富汗[341],參戰(zhàn)的軍隊從來沒有超過兩萬人,而且其中大多數(shù)是土著士兵。在這次出征奧德時,僅歐洲人的數(shù)目就超過派往阿富汗的所有部隊的人數(shù)。在科林·坎伯爾爵士親自指揮下的主力部隊,包括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炮兵師和工兵部隊。烏特勒姆指揮的第一個步兵師守在阿朗巴格。這個師由5個歐洲團和1個土著團組成。第二個師(4個歐洲團和1個土著團)、第三個師(5個歐洲團和1個土著團)、霍普·格蘭特爵士指揮的騎兵師(3個歐洲團和4個或5個土著團)以及全部炮兵(48門野炮、攻城炮兵縱列和工兵部隊)組成了坎伯爾由康波爾出動的作戰(zhàn)部隊。弗蘭克斯準將所指揮的、集中在古姆提河和恒河之間的章普爾和阿扎姆加爾兩地的一個旅則應沿古姆提河向勒克瑙前進。這個旅除土著部隊外,有3個歐洲團和2個炮兵連,應構成坎伯爾的右翼。連同這個旅在內,坎伯爾的兵力總數(shù)是:
步 兵
騎 兵
炮兵和
工 兵
合 計
歐洲部隊………
土著部隊………
15000
5000
2000
3000
3000
2000
20000
10000
也就是說,總數(shù)達3萬人;此外,還應當加上在章格·巴哈杜爾指揮下由果臘克普爾向蘇耳坦普爾前進的1萬尼泊爾廓爾喀人,這就使入侵軍隊的總數(shù)達到4萬人,而且?guī)缀跞钦?guī)部隊。但這還不是全部。在康波爾以南,亨·羅斯爵士率領一支強大的隊伍由薩加爾向卡耳皮和朱木拿河下游前進,以便堵?lián)羧魏慰赡軓母ヌm克斯和坎伯爾兩軍之間溜過去的脫逃者。在西北方面,張伯倫準將于2月底左右在恒河上游渡河,進入奧德西北部偏北的羅希爾汗,而且不出所料,這里是起義軍隊退卻的主要地點。奧德四周圍城市的警備部隊也應當列入直接或間接向奧德王國進攻的兵力之內,這樣一來,這支兵力的總數(shù)必定有7萬—8萬人。根據(jù)官方材料,其中英國人不下28000人。上述的兵力總數(shù)中還不包括約翰·勞倫斯爵士的大量部隊,這支部隊在德里占領著一種側防陣地,由米拉特和德里的5500名歐洲兵和2萬或3萬旁遮普土著士兵組成。
這樣龐大的兵力的集中,一部分是坎伯爾將軍策劃的結果,但一部分也是印度斯坦各地起義被鎮(zhèn)壓的結果,由于各地起義被鎮(zhèn)壓,部隊就自然集中到有戰(zhàn)事的地方。毫無疑問,坎伯爾本來是會冒險以較少的兵力作戰(zhàn)的,但是當他等待這些兵力的時候,種種情況使他得到了新的兵力;而他這個人,即使明知道在勒克瑙將會遇到的敵人是多么可憐,也不至于拒絕利用這些兵力。而且不要忘記,雖然這些部隊的數(shù)目看來很大,但是他們卻分散在一個像法國那樣大的地區(qū)里;在決戰(zhàn)的地點勒克瑙,他只能用上大約2萬歐洲兵,1萬印度兵和1萬廓爾喀兵,而在土著軍官指揮下的廓爾喀兵究竟有多大價值,至少還是值得懷疑的。這支軍隊單靠它的歐洲兵就確實可以綽綽有余地保證迅速取勝,但是全軍的數(shù)量與它所擔負的任務并不是不相稱的。很可能,坎伯爾這一次打算向奧德居民顯示一下印度任何民族都從未見過的一支威武的白人大軍,作為對印度人利用歐洲人為數(shù)不多而又廣泛分散全國各地的情況舉行起義的回答。
起義者在奧德的兵力是由大多數(shù)起義的孟加拉團的殘部和奧德本地的新兵組成的。前者最多不超過35000或40000人。戰(zhàn)斗、逃亡和軍心渙散一定使原先達8萬人的這支兵力至少減少一半,而留下來的則是組織渙散,士氣不振,裝備惡劣,完全不適于作戰(zhàn)的。根據(jù)各種不同的報道,新兵約有10萬到15萬人;但是他們數(shù)量究竟有多少,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只有一部分人裝備有構造拙劣的火器,大部分人只有進行白刃戰(zhàn)的兵器,而這種戰(zhàn)斗他們是很少會遇到的。這支兵力的大部分在勒克瑙,與詹·烏特勒姆爵士的部隊作戰(zhàn),但是有兩支隊伍向阿拉哈巴德和章普爾方面行動。
向勒克瑙分進合擊的運動約在2月中開始。從15日到26日,主力部隊同它的大量輜重(僅隨軍仆役就有6萬人)由康波爾向奧德的首府前進,未遇抵抗。同時敵軍在2月21日和24日曾攻打烏特勒姆的陣地,沒有成功。19日,弗蘭克斯向蘇耳坦普爾進攻,一天之內把起義者的兩支隊伍都擊潰了,并且在沒有騎兵的情況下盡力進行了追擊。這兩支被擊潰的隊伍會合后,弗蘭克斯又在23日把他們擊潰,使他們損失了20門火炮以及全部兵營設備和輜重。指揮主力前衛(wèi)的霍普·格蘭特將軍,在強行軍過程中離開主力,繞到左面,于23日和24日摧毀了位于由勒克瑙到羅希爾汗途中的兩個堡壘。
3月2日,主力集中在勒克瑙南面。城市在這方面有運河圍護,坎伯爾在前次攻城時曾不得不渡過這條運河;運河后面現(xiàn)在已經(jīng)筑有堅固的工事。3日,英軍占領了迪爾庫什宮苑,第一次進攻勒克瑙時,也是由攻擊這個宮苑開始的。4日,弗蘭克斯準將與主力會合,形成它的右翼,而他自己的右翼則以古姆提河為依靠。這時,對付敵人工事的炮臺已建成,并在城市下方古姆提河上架起兩座浮橋。當這些準備工作完成以后,詹·烏特勒姆爵士立即率領他的步兵師、1400名騎兵和30門火炮渡河去占領左岸(即東北岸)的陣地。從這里他可以用縱射火力射擊敵人在運河岸邊的大部分陣地及其后的很多設防的宮殿。他還切斷了敵人與奧德整個東北部的交通。6日和7日,他遇到相當頑強的抵抗,但仍驅退了敵人。8日,他再次受到攻擊,但攻擊仍被擊退。這時,配置在右岸的炮臺開火;烏特勒姆的炮臺沿河岸射擊起義者的翼側和后方;9日,愛·路加德爵士指揮的第二師攻占了馬蒂尼埃爾,讀者也許還記得[注:見本卷第381頁。——編者注],這是一所帶花園的學院,位于運河南岸,在運河與古姆提河匯合處,和迪爾庫什宮苑相對。10日,銀行大廈被打開了缺口并被攻下。烏特勒姆沿河而上,更往前進,用他的火炮對起義者的陣地逐個進行縱射。11日,兩個蘇格蘭團(第四十二團和第九十三團)攻占了王后宮,烏特勒姆攻占了連結左岸與城市的幾座石橋。然后,他就把自己的隊伍調過河去,參加攻打對面最近的一座建筑物。3月13日,對下一個設防的建筑物伊曼巴拉大廈的攻擊開始了。為了設置隱蔽的炮位,向大廈挖掘了一道對壕。次日,在那里造成缺口,這座建筑物遂被攻占。逃向愷撒巴格(即王宮)的敵軍遭到猛烈的追擊,英軍緊跟著逃軍沖入了王宮。激戰(zhàn)繼之而起,但到下午3時,王宮已落入英軍手中。這看來已使戰(zhàn)斗發(fā)展到了一個轉折點;至少,抵抗的意志已喪失凈盡,于是坎伯爾立即部署追趕和堵?lián)裘撎拥臄橙???膊疇枩蕦⒎蠲暑I一個騎兵旅和少部騎炮兵去追擊他們,而格蘭特則率領另一個旅繞到位于勒克瑙到羅希爾汗途中的錫塔普爾去堵?lián)羲麄?。在對逃跑的那一部分守軍采取了上述措施以后,步兵和炮兵繼續(xù)向城內前進,肅清還在那里堅持的敵軍,從15日到19日,戰(zhàn)斗顯然主要是在城內狹窄的街道上進行,因為沿河岸的宮殿和花園地帶早已被占領??墒窃?9日,全城已落入坎伯爾手中。據(jù)說,約有5萬起義者逃跑,一部分逃向羅希爾汗,一部分逃向達普和班得爾汗。他們往后一個方向有可能逃脫,因為羅斯將軍和他的隊伍距朱木拿河至少還有60英里,并且據(jù)說他前面還有3萬起義者。在羅希爾汗方向上,起義者還有機會重新集中,因為坎伯爾不能夠很迅速地追趕他們,至于張伯倫現(xiàn)在何處,我們一點都不知道,而且該省之大足以使起義者暫時安身。因此,起義的下一階段的特點,很可能是在班得爾汗和羅希爾汗成立兩支起義軍,而后一支軍隊可能很快就被勒克瑙和德里的軍隊用分進合擊的運動消滅掉。
就我們現(xiàn)在所能判斷的,科·坎伯爾爵士在這次戰(zhàn)役中的行動仍以他所常有的謹慎和毅力為特點。他對勒克瑙實行分進合擊的部署是出色的,而且在進攻的準備中看來也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情況。另一方面,起義者的行動大概比以前更加可憐了,任何地
方只要一看見紅制服,就驚慌失措。弗蘭克斯的隊伍擊潰了比自己多20倍的兵力,自己卻幾乎沒有損失一兵一卒;雖然電訊照例說什么“頑強的抵抗”、“激烈的搏斗”,但報道中提到的英軍的損失卻少得出奇,因此,恐怕這次在勒克瑙不需要英國人比上次進攻該城[注:見本卷第381—387、398—406頁。——編者注]時表現(xiàn)更多的勇敢,他們在那里所取得的榮譽也不會比上次更大些。
弗·恩格斯寫于1858年4月15日
作為社論載于1858年4月30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312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注釋:
[340]本文標題是根據(jù)馬克思1858年的筆記本加的。——第469頁。
[341]指1838—1842年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zhàn)爭(見注117)。——第470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