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破產(chǎn)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奧地利的破產(chǎn)

奧地利的破產(chǎn)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盡管有著戰(zhàn)爭的威脅和迫切的需要,但不論是法國政府或奧國政府直到現(xiàn)在都未能使nervus  belli [80]健全起來,就是說未能鞏固自己的財政狀況。雖然法國財政大臣盛宴招待財政部門的要員、Crédit  Mobilier [81]的領導人和巴黎的大銀行家,可是這些資本家仍然無動于衷,仍然抱著一種慎重的愛國主義,這種愛國主義習慣于損害國家的利益來滿足個人的利益,從國家那里取得最大的好處。所以推銷預定為兩億法郎的法國公債的條件至今沒有肯定下來。

至于奧地利,那末毫無疑問,它對西方強國采取友好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以此恢復財政界的信任,擺脫財政困難。的確,維也納的一家政府報紙剛剛透露了關于奧地利中立和同法國親善的消息,又立刻刊載了使公眾驚訝不已的一則關于打算把600萬英畝的官地的很大一部分出賣的意外消息和1854年2月23日的敕令——敕令規(guī)定按強制性行市流通的總數(shù)為15000萬弗羅倫的國家紙幣必須全部交歸國民銀行,并逐步換為銀行券。在兌換完結(jié)以后,所有國庫發(fā)行的紙幣將停止流通,而按強制性行市流通的國家紙幣今后將停止發(fā)行。實行這種兌換辦法時,帝國政府向銀行擔保對轉(zhuǎn)交給它的國家紙幣負責,并且必須向銀行償付這種轉(zhuǎn)換所需的一切支出;政府每年至少要花1000萬弗羅倫來清償因此所負的債務;政府給予銀行從國家關稅收入中提款的權利,作為按時支付的保證;支付應用硬幣,其比率與收稅時收受金屬貨幣的比率相等。同時,政府必須采取一切措施使銀行有可能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恢復硬幣支付。從銀行方面來講,為了使銀行券的持有者隨時能把銀行券換為用硬幣付息的有息證券,銀行開始發(fā)行完全與國債證券相等的有息債券。此外,政府打算把所謂贖買證書和預付證書集中到自己手里,使它們完全停止流通。

把按強制性行市流通的國家紙幣換為不兌現(xiàn)的銀行券并不能減少紙幣的數(shù)量和提高它的行市,而只能簡化所發(fā)行的紙幣的名稱。因為國家擁有它給予銀行贖回紙幣的資金,所以,如果國家不知道它已經(jīng)這樣信譽掃地,以致只有依靠不是國有財產(chǎn)的銀行才能恢復它的信用,那末它自己是會利用這些資金的。這樣一來,奧皇對維也納的猶太銀行家的依賴程度,隨著他的統(tǒng)治的軍事性質(zhì)的加強而增長。1852年1月,他把格蒙登、奧斯?jié)伞⑹┧柸R因的鹽場抵押給他們了。1854年2月,他們?nèi)〉昧苏麄€君主國的關稅抵押權。銀行一步步變成了帝國的真正主宰者,而政府則不過是名義上的主宰者罷了。奧地利越是拒絕滿足資產(chǎn)階級參加政權的要求,它就越要被迫向這個階級中的一派——金融家-債權人的無限的專制屈服。

我們在這里已指出了實質(zhì)的那個法令使舉借新債的企圖具有這樣一種形式,就是幫助銀行券的持有者把銀行券換為用硬幣付息的有息債券。1852年政府還保證用硬幣來支付各種小額款項和債款,但是由于稅收使用的只是國家紙幣或銀行券,政府不得不在倫敦和法蘭克福簽訂了3500萬弗羅倫的借款契約。顯然,新的借款增加了原有的赤字,結(jié)果引起了新幣的再次發(fā)行,而新的借款本應該防止紙幣過多和相應貶值的。政府雖然規(guī)定了硬幣支付和銀行券支付之間的重大差額,但是就像把銀行的支付手段增加15000萬不能使銀行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恢復現(xiàn)金支付一樣,這種差額也不能消除銀行券的惡劣聲譽。政府必須按照收稅時的硬幣比率用硬幣給銀行付款;可是,大家知道,在奧地利,不僅農(nóng)民而且小城市的居民都像中國人和印度人一樣喜歡攢錢;1850年甚至把銅幣都積蓄了起來,而在1854年,所有稅收全是用紙幣繳納的,雖然用紙幣納稅要多繳17%。

熟悉奧地利國庫歷史的人,不管在新法令的諾言中,或者現(xiàn)在采取的財政措施中,都找不到任何新的東西。奧地利是在瑪麗-泰莉莎女皇統(tǒng)治時期七年戰(zhàn)爭快結(jié)束的時候第一次發(fā)行紙幣的。最初發(fā)行的是一種必須在國家機關中兌換成白銀的銀行票。在1797年,對法戰(zhàn)爭引起的財政困難迫使政府取消了兌換白銀的制度。瑪麗-泰莉莎女皇統(tǒng)治時期第一次的發(fā)行量為1200萬弗羅倫,而到1809年,銀行票的總數(shù)達到了1060793653弗羅倫,同時銀行票的貶值到了極點。1811年2月20日政府公布了一項命令,規(guī)定銀行票完全停止流通,并按照100兌20的比價贖兌成稱為Wiener  Währung〔維也納貨幣〕的新紙幣(贖買證書的名稱由此而來)。政府宣布這些證書為國家的真正貨幣,并且許諾發(fā)行量決不超過兌換銀行票所需要的數(shù)量。1811年5月Wiener  Währung比價就跌了8%,并且發(fā)行了預付證書,其所以稱為預付證書,是因為用這種證書提前12年預付了部分稅款。的確,第一次發(fā)行的預付證書只有4500萬弗羅倫。為了兌回這些預付證書,在12年中每年要在土地稅賬下?lián)苤?75萬弗羅倫。

但是由于戰(zhàn)爭的緣故,滿不在乎地接二連三地發(fā)行新的預付證書,每一次都引起相應的貶值。1815年白銀的貼水已達Wiener  Währung〔維也納貨幣〕的400%。1816年6月1日,敕令宣布,國家今后絕不發(fā)行不兌現(xiàn)的紙幣,正在流通中的紙幣必須逐漸停止流通,金屬貨幣必須重新成為標準的流通手段。為了履行這些諾言,1818年1月18日成立了享有特權的國民銀行。政府同國民銀行事先簽訂了協(xié)議,責成銀行兌回不兌現(xiàn)的紙幣。雖然如此,1852年6月我們在一家政府的報紙上卻又看到了財政大臣發(fā)表的一個聲明,說今后絕不會再有強制公債、特別稅和貨幣貶值的現(xiàn)象,而奧地利的紙幣如果現(xiàn)在不能,那末無疑將來會毫無損失地換為金屬貨幣和目前正在討論之中的用于收回國家紙幣和還給銀行國債的公債。這些諾言的周期性的重復最好不過地證明了它們是不可靠的。

在瑪麗-泰莉莎時代,奧地利政府有足夠的力量發(fā)行它自己的可兌換硬幣的銀行票,在兌換白銀時甚至還有貼水。1818年,為了兌回紙幣,國家不得不成立屬于私人資本家的財產(chǎn)的享有特權的銀行;這個銀行獲得一種對國家是非常沉重的負擔的特權,但是銀行必須發(fā)行可兌現(xiàn)的銀行票。1854年政府求助于銀行,但是銀行發(fā)行的銀行票像國家發(fā)行的紙幣一樣,也貶值了,變成不能兌現(xiàn)的了。

雖然1815—1846年期間奧地利幾乎沒有間斷地享受和平和內(nèi)部平靜的好處,但是在這長期的和平以后,第一個打擊就弄得它完全束手無策。1846年2月底的克拉科夫起義和加里西亞騷動[82]使國家的開支比1845年增加了1000萬弗羅倫。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軍隊的開支:1845年軍隊開支為50624120弗羅倫,1846年就增加了700萬弗羅倫,同時帝國各省的民政管理費用也增加了200萬弗羅倫。1847年由于商業(yè)危機和農(nóng)業(yè)歉收,稅收大大減少了,可是,軍事預算卻增長到6400萬弗羅倫,其主要原因是意大利發(fā)生了騷亂。這一年的赤字是700萬弗羅倫。1848和1849年不僅整個整個區(qū)域的收入斷絕,而且還加上意大利和匈牙利的軍事開支。1848年的赤字是4500萬弗羅倫,1849年的赤字是12100萬弗羅倫。1849年發(fā)行了7600萬弗羅倫的強制性行市的三厘國庫券。在此以前銀行早就停止了硬幣支付,它發(fā)行出來的東西被國家宣布為不能兌現(xiàn)的。1850年赤字為5400萬弗羅倫,而與普魯士作戰(zhàn)的危險使紙幣的行市降低了60%。1849—1851年期間發(fā)行的國家紙幣的總數(shù)為21900萬弗羅倫。1852年的赤字比1849年增加了800萬弗羅倫,比1847年增加了4600萬弗羅倫。1851年的軍事預算為12600萬弗羅倫,就是說正好比1847年增加了一倍。1852年用于警察的開支為900萬弗羅倫,即比1848年增加了三倍。而1853年警察和軍隊的費用又有增加。

但是,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解答奧地利怎樣陷入了財政的困境,而在于說明它雖然陷于虛金本位和債務之中,為什么仍能避免公開的破產(chǎn)。1850年國家收入比1848年增加了19600萬,比1849年增加了4200萬。1851年國家收入超過1850年21900萬。1852年的國家收入總額達22600萬,超過1851年的收入600萬??傊?,國家的收入在不斷地增加,雖然1852年的收入不像1851年增加得那樣多,而1851年的收入又不像1850年增加得那樣多。

收入增加是從哪里來的呢?如果把撒丁的軍事賠款和在倫巴第-威尼斯沒收的財物[83]這些特別收入擱在一邊不談,那末奧地利農(nóng)民向自由的土地所有者的轉(zhuǎn)變,當然增加了農(nóng)村納稅的潛力和土地稅的收入。同時由于撤銷了財產(chǎn)繼承法院,從而把貴族過去依靠他們的司法權而享有的收入轉(zhuǎn)入了國庫。從1849年起這方面的收入越來越多。其次,1849年10月29日的敕令所規(guī)定的所得稅也使得收入大大增加。在奧屬意大利各省,由這種稅提供的收入特別多。例如,1852年德意志和斯拉夫各省的所得稅總共才增加了60100萬弗羅倫,而僅意大利各省就增加了63900萬弗羅倫。但是,使奧地利帝國免于正式破產(chǎn)的主要原因,無疑是對匈牙利的征服以及對匈牙利征收與其他各省同等的捐稅。

土地稅可以說是整個奧地利稅收制度的基礎。1817年12月23日公布了一項敕令,弗蘭茨皇帝在這個敕令中宣稱,他決定在德意志、斯拉夫和意大利所有省份實行劃一的土地稅征收制度。敕令中有一條曾規(guī)定今后不得“因土地所有者或房產(chǎn)所有者的個人特權”而免繳土地稅,這個原則大體上已經(jīng)實行。1834年在奧地利大公國實行了新的土地清冊,這個公國是在奧地利君主國的世襲領地中新制度首先生效的地方。奧地利的倫巴第從查理六世以來就已具有叫做Censimento  Milanese的很完善的土地清冊。但是,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根本沒有同帝國其他各省一樣承擔繁重的土地稅和其他稅。根據(jù)匈牙利憲法,擁有大部分土地的匈牙利地主免繳直接稅,甚至別的省份都繳納的某些間接稅,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也不繳納。1846年,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和邊屯區(qū)[84]的人口是14549958人,而君主國其他地區(qū)的人口是24901675人,這樣,前幾個地區(qū)所繳的稅款應該占全部收入的7X18。實際上,1846年這些地區(qū)只繳納了2300萬弗羅倫,不到全部稅收16400萬弗羅倫的1/7。奧地利君主國的全部面積為12123平方德里,其中匈牙利各省占5855平方德里,也就是說占奧地利領土的一半。

皇帝約瑟夫二世恣意在匈牙利推行新制度,使匈牙利的地位同其他省份的地位相等,其主要目的是要使奧地利君主國集中化和完全德意志化??墒撬拇胧┐蟠蠹づ诵傺览妮浾摚灾滤谂R終前擔心匈牙利人會像尼德蘭人一樣實行起義[85]。

列奧波特二世、弗蘭茨一世和斐迪南一世這幾個皇帝都不敢重復這個危險的試驗。自從匈牙利革命在俄國的干預下被扼殺以后,匈牙利憲法阻礙課稅平均化的情況就不存在了。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從來沒有宣誓忠于匈牙利憲法,正因為如此他才取代斐迪南當了皇帝,立刻在匈牙利實行了像在奧地利其他領地已經(jīng)實行的那種土地稅。此外,從1850年10月1日起取消了匈牙利的內(nèi)部稅卡,從而使奧地利君主國整個境內(nèi)的關稅也像其他賦稅一樣統(tǒng)一起來了。從1851年3月1日起在匈牙利也開始征收消費稅并實行煙草專賣。1851年匈牙利各省,僅僅直接稅就增加了1150萬弗羅倫,而在1852年又增加了約800萬弗羅倫。

由此得出這樣一個無可爭辯的結(jié)論:奧地利帝國的生存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jīng)濟上也是依靠占有匈牙利和倫巴第的;只要一失去匈牙利和倫巴第,這個國家的延緩已久的破產(chǎn)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卡·馬克思寫于1854年3月3日

作為社論載于1854年3月22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4033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注釋:

[80] Nervus  belli是羅馬諺語:pecunia  est  nervusbelli(金錢是戰(zhàn)爭的神經(jīng))之略。——第110頁。

[81]指Société  générale  du  Crédit  Mobilier——貝列拉兄弟在1852年開辦的一家法國大股份銀行。該銀行同拿破侖第三政府有密切聯(lián)系,它在政府的庇護下進行投機活動;1867年破產(chǎn),1871年倒閉。——第110頁。

[82]1846年2月在波蘭各地準備舉行以波蘭民族解放為目的的起義。起義的主要發(fā)起人是波蘭革命民主主義者。但是由于貴族階級分子的背叛和起義領導人被普魯士警察當局逮捕,總起義被破壞了,只有個別地方爆發(fā)革命。2月22日起義者僅僅在從1815年起由奧地利、俄國和普魯士共管的克拉科夫共和國取得了勝利,并建立了國民政府,該政府發(fā)表了廢除封建義務的宣言。同時加里西亞的烏克蘭農(nóng)民也舉行了起義??死品蚱鹆x于1846年3月被鎮(zhèn)壓下去,接著,奧地利政府又鎮(zhèn)壓了加里西亞的農(nóng)民運動。1846年11月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簽訂了關于克拉科夫并入奧地利帝國的條約。——第113頁。

[83]根據(jù)1849年8月6日奧地利與撒丁王國(皮蒙特)簽訂的和約,皮蒙特應付給奧地利7500萬弗羅倫的賠款。

1853年奧地利政府在倫巴第和威尼斯沒收了流亡在外的1848—1849年革命參加者的財產(chǎn)。——第114頁。

[84]邊屯區(qū)——十六至十九世紀時期奧地利帝國南部地區(qū)(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斯拉窩尼亞和巴納特)被稱為邊屯區(qū),那里的居民(邊屯區(qū)居民)必須服邊防兵役才能使用土地。——第115頁。

[85]1789年在奧屬尼德蘭(比利時)發(fā)生了反抗奧地利統(tǒng)治的民族起義,即所謂布拉班特革命。起義于1791年被奧地利軍隊鎮(zhèn)壓。——第116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責任編輯:岳麗麗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