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戰(zhàn)區(qū)最近的一次會戰(zhàn)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本報倫敦記者的文章和歐洲報紙上的消息,終于使我們對俄土兩軍之間的一次長時間的會戰(zhàn)有了一個完整的概念。這次會戰(zhàn)的地點是卡拉法特以北9英里的一個不大的村莊——切塔特。雖然在所談的一系列血戰(zhàn)中,土耳其軍隊表現(xiàn)了高度的勇敢精神并且獲得了勝利,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問題在于把俄軍逐出瓦拉幾亞,那末這些戰(zhàn)斗就沒有獲得任何實際結果。原因是土軍犯了錯誤,關于這一錯誤我們已不止一次提起讀者注意。我們指的是土軍為了切斷通往塞爾維亞的道路而派遣一支獨立部隊到卡拉法特的做法,然而防止俄軍侵入這一地區(qū)的最好保證應該是在魯舒克和希爾索瓦附近保持強大而集中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會威脅任何一支西進的俄軍的交通線,而沃耳特尼察的或附近的橋梁和橋頭堡(像卡拉法特的工事那樣的橋頭堡)就能成為土軍在多瑙河左岸的據(jù)點。但是即使沒有這樣的條件,俄軍也不可能在上游渡過多瑙河向塞爾維亞推進而不給土軍造成從下游渡過多瑙河向布加勒斯特推進的機會。當然,我們在肯定這一點時,是根據(jù)雙方實際兵力的對比,而且認為土耳其的魯美利亞軍團在人數(shù)上大大超過俄國的瓦拉幾亞軍團。
應當指出,土軍盡一切力量來使自己的優(yōu)勢化為烏有,并為自己的最終失敗準備條件。他們不是把兵力集中在多瑙河下游,而是把兵力分散。雖然以30000—35000人占領維丁和卡拉法特,但其余的部隊則留在多瑙河的中游和下游。土軍配置在弧線上,而俄軍則配置在這一弧線的弦上。因此俄軍要把部隊集中到需要的地點,只要通過較短的距離。不僅如此,俄軍較短的路線通過平坦的地區(qū),而土軍較長的路線要經(jīng)過山嶺和許多溪流。因此,土軍的陣地是極其不利的,然而他們還是占領了它以迎合一種陳腐的偏見:要想最有效地阻止敵人前進,必須橫斷他的去路。
12月20日奧美爾-帕沙在蘇姆拉得知俄軍準備于1月13日向卡拉法特發(fā)動總攻。當時他還有22天的時間。但是根據(jù)卡拉法特同其他土軍的配置地點的相互位置,奧美爾-帕沙除了可以從索非亞調(diào)來極少的預備隊以外,看來不可能給卡拉法特增派援兵了。另一方面,俄軍當時并沒有從國內(nèi)得到較多的補充兵力,——1月3日,處處露頭的奧斯坦-薩肯軍還沒有到達布加勒斯特,——卻敢于把部隊遠遠向西方集中,這一情況說明,或是天氣情況和多瑙河的高水位使土軍不能在下游渡河,或是哥爾查科夫有其他根據(jù)預料該地區(qū)的土軍不會有任何的行動??ɡㄌ氐耐淋姺蠲诙碥娺€沒有來得及集中兵力以前向它們攻擊。為此當時最正確的就是再采取在沃耳特尼察附近的做法[31]。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盡管是冬季而且有浮冰,卡拉法特的橋仍然屹立著,而下游再沒有其他地方可以修建這種帶有橋頭堡的橋梁。難道奧美包-帕沙得到了留在河右岸的命令嗎?土軍的行動這樣自相矛盾,這樣時而采取大膽機智的措施,時而又造成令人難以容忍的疏忽失策,無疑在這一切的背后隱藏著外交陰謀。無論如何,哥爾查科夫如果不是確信土軍不會重復沃耳特尼察那樣的戰(zhàn)法,他就不會向卡拉法特前進一步。
顯然,俄軍投向卡拉法特的兵力總數(shù)約為3萬人,因為兵力再少,他們就未必敢于攻擊一個擁有1萬守軍、而且至少有1萬人作為預備隊或作為出擊兵力的筑壘陣地。因此,俄軍在這個地點至少集中了在瓦拉幾亞作戰(zhàn)的一半兵力。而分散在很長戰(zhàn)線上的另一半兵力在什么地方又怎樣能阻止土軍從沃耳特尼察、錫利斯特里亞或希爾索瓦附近渡河呢?如果保持維丁和卡拉法特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困難,那末在其他地點也可以渡河。這樣,俄軍由于陣地設在土軍配置的弧線的弦上,便能在切塔特戰(zhàn)場上集中優(yōu)勢的兵力,而土軍雖然早就知道敵人準備攻擊,卻無法加強在卡拉法特的那個軍。土軍既不能進行牽制行動以防止整個會戰(zhàn)的發(fā)生,也不能得到援助,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勇敢,指望在敵人來不及集中兵力以前加以各個擊破。但是甚至連這一點指望也不可靠,因為土軍不能遠離卡拉法特,而敵人兵力較少的任何一個軍,卻可以離開土軍活動的區(qū)域。這樣,土軍經(jīng)過5天的戰(zhàn)斗(大部分是他們獲勝)之后,仍然不得不向卡拉法特周圍村莊的工事退卻,因為俄軍在最后一天又得到了增援,形成了決定性優(yōu)勢。結果,俄軍對卡拉法特的攻擊很可能被阻止或推遲,而土軍表現(xiàn)出不僅能在壘墻和壕溝掩護下,而且能在平地上出色地作戰(zhàn)。關于會戰(zhàn)的激烈程度可以從布加勒斯特發(fā)出的一封信中看出,信中談到在戰(zhàn)斗中俄軍一個獵兵團被全殲,一個槍騎兵團只剩下465人。
俄軍在沃耳特尼察攻擊了土軍的筑壘陣地,而土軍在切塔特攻擊了俄軍的筑壘陣地。這兩次土軍都是勝利者,但是沒有獲得勝利的果實。沃耳特尼察會戰(zhàn)發(fā)生時,恰好停戰(zhàn)的消息正從君士坦丁堡傳到多瑙河,而切塔特會戰(zhàn)又奇怪地同御前會議接受西方盟國強加于土耳其的最后媾和建議[32]的消息湊上了。在前一場合,外交上的陰謀詭計被武裝沖突化為烏有,在后一場合,浴血奮戰(zhàn)卻由于某些秘密的外交活動而毫無成果。
弗·恩格斯寫于1854年1月19日
作為社論載于1854年2月8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3997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俄譯文第一次發(fā)表
注釋:
[31]1853年11月1日(10月20日),土軍從土爾圖凱(多瑙河右岸)渡河到一個島上,從那里威脅俄軍占領的沃耳特尼察檢疫所。然后,土軍又趁指揮駐守多瑙河的俄軍的一個軍的丹年別爾格將軍按兵不動的機會,從該島渡河到多瑙河左岸,占領了沃耳特尼察檢疫所并建立了有島上和河右岸的炮火掩護的堅固的橋頭堡。11月4日(10月23日),俄軍企圖把土軍趕出他們所占領的陣地,結果失敗了。——第40頁。
[32]指1853年12月15日四強國給土耳其的照會(見注12)。土耳其在1853年12月31日的復照中提出它同意在英、奧、法、普四國的調(diào)停下舉行和平談判的先決條件:(1)維護和保障土耳其領土的完整;(2)俄軍撤出多瑙河各公國;(3)恢復和遵守1841年的條約;(4)尊重蘇丹的主權。1854年1月13日召開的新的維也納大使會議同意了這些條件,然后將這些條件通知了沙皇政府。——第42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本欄目所有文章僅供在線閱讀及學習使用。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者將依法追究其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