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總匯報》的查禁和《科隆日報》[171]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科隆1月3日?!犊坡∪請蟆吩?2月31日發(fā)表了一篇注有“萊比錫27日”字樣的通訊,這篇通訊幾乎是用一種歡呼的語調(diào)報道了《萊比錫總匯報》被查禁的消息??墒窃谧蛱爝@里收到的《國家報》上,查禁這家報紙的內(nèi)閣指令所署的日期卻是12月28日。這個謎容易解開,只要說明下列情況就夠了:《萊比錫總匯報》被查禁的消息是12月31日從這里的郵局收到的,而《科隆日報》認為不但可以編造出一篇通訊,而且還可以編造出一名通訊記者,并且硬把它自己的聲音說成是從可愛的萊比錫市發(fā)出的?!犊坡∪請蟆返?ldquo;商人式的”幻想是如此“精明圓滑地”混淆了概念。這種幻想把《科隆日報》報館搬到萊比錫去了,因為《萊比錫總匯報》報館不可能設在科隆。如果《科隆日報》編輯部在比較冷靜的考慮之后,還妄圖為自己的幻想把戲辯護,說它是確鑿的真情實事,那么我們就不得不再報道一件與這篇神秘的萊比錫通訊有關的事實了,這件事實
“完全越出了禮貌的界限,甚至我們這里的每一個中庸而慎重的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可理解的輕率舉動”。
至于說到《萊比錫總匯報》被查禁這件事,我們已發(fā)表了我們的意見。我們承認《萊比錫總匯報》被指摘的那些缺點并不是純粹捏造的。但我們認為,這是由人民報刊的實質(zhì)本身所產(chǎn)生的一些缺點,因此,如果人們還打算容許報刊有一個發(fā)展過程,那就應該容許它在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這些缺點。
《萊比錫總匯報》并不代表德國所有的人民報刊,但它是這種報刊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在人民報刊正常發(fā)展的情況下,構成人民報刊實質(zhì)的各個分子都應當首先各自形成自己的特征。這樣,人民報刊的整個機體便分成許多各不相同的報紙,它們具有各種不同而又相互補充的特征,例如,一家報紙如果主要關心政治學,另一家則主要關心政治實踐,一家如果主要關心新思想,另一家則主要關心新事實。只有在人民報刊的各個分子都有可能毫無阻礙地、獨立自主地各向一面發(fā)展,并使自己成為各種不同的獨立報刊的條件下,“好的”人民報刊,即和諧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的人民報刊才能形成。那時,每家報紙都會充分地體現(xiàn)出真正的道德精神,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散發(fā)出玫瑰的芬芳并表現(xiàn)出玫瑰的特質(zhì)一樣。但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須不從外部為它規(guī)定任何使命,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通常為人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是它所不應該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擺脫的。
卡·馬克思寫于1843年1月3日
載于1843年1月4日《萊茵報》第4號
原文是德文
中文根據(j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年歷史考證版第1部分第1卷翻譯
注釋:
[171]《<萊比錫總匯報>的查禁和<科隆日報>》是馬克思就《萊比錫總匯報》被查禁所寫的第二篇文章,也是他同《科隆日報》展開論戰(zhàn)的第一篇文章。論戰(zhàn)的起因是《科隆日報》支持普魯士當局查禁《萊比錫總匯報》,否認報刊有批評國家機構的權利,并指責反對派報刊濫用當局所給予的新聞出版自由的權利。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維護了關于必須有人民報刊的觀點。繼本文之后,馬克思針對《科隆日報》還寫了《好報刊和壞報刊》、《答“鄰”報的告密》以及《<科隆日報>的告密和(萊茵—摩澤爾日報>的論爭》(分別見本卷第398—399、404—408、411—420頁并見注162)。——396、398、404。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