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一個個枯燥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歷史變成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到過牛頓的故事,說牛頓最初是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然后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牛頓產(chǎn)生了為什么所有的蘋果是往地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飛的疑問,從而產(chǎn)生了對萬有引力理論的一些最初的構(gòu)思。作者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故事是查無實據(jù)或者說是以訛傳訛的一個美麗傳說。實際情況是促成牛頓萬有引力的不是一棵蘋果,而是一個名叫哈雷的科學家,哈雷慧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作者這樣講這個故事: 1683年有三位科學家在倫敦的一家小餐館里吃飯聊天,這三個科學家分別是雷恩、胡克、哈雷,他們聊天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海闊天空,當時就談到了天體的運行方式,他們?nèi)硕疾孪氲教祗w之間有吸引力,其引力受制于距離的平方,但是三人憑直覺意識到的這個規(guī)律并沒有得到數(shù)學上的證明。因為科學特別是西方科學是非常強調(diào)實證的,必須要有相關(guān)的證明,才能稱之為理論,貴族出身的科學家雷恩就打了一個賭,說誰先拿出證明方案我出40先令獎勵。40先令在當時是雷恩兩個星期的工資,雷恩沒有意識到40先令的一個賭注會贏得一個嶄新的新世界。哈雷回去就為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但是百思不得其解,百般無奈之下想起了劍橋大學的牛頓。牛頓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萬物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牛頓絕對是一個怪人,他常常離群索居,沉悶無趣,而且敏感多疑,注意力也不集中,有一次他曾經(jīng)把一根大針眼縫針塞進自己的眼窩里,目的就是要看看會不會發(fā)生什么?還有一次,他瞪著大眼睛望著太陽,能看多久就看多久,結(jié)果受到嚴重傷害,他不得不在他的暗室里待上幾天,過幾天眼睛才恢復過來。與他的非凡天才相比,這些奇異的性格和古怪的特點根本算不了什么,在學生時代他曾經(jīng)感到普通數(shù)學的局限性很大,于是就創(chuàng)造了微積分,發(fā)明這個成果之后,他27年之間從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在光學領(lǐng)域里,他改變了我們對光的認識,為光譜學奠定了基礎(chǔ),但是過了40年,他才把自己的成果與別人分享。這樣聰明的一個人,終其一生卻曾經(jīng)用了將近一半的時間研究和科學絲毫不沾邊的煉金術(shù)。他還參加了一些宗教活動,他曾經(jīng)信仰一種叫阿里烏斯教的異教,該教的主要教旨是認為根本沒有三位一體這樣的說法。他還用了無數(shù)個小時去研究耶路撒冷不復存在的所羅門王神殿的平面圖,為此自學了希伯來語以便了解更多的一手資料和知識。他對煉金術(shù)也非常熱心,牛頓逝世以后,對他的一綹頭發(fā)所做的分析發(fā)現(xiàn),頭發(fā)里面的汞含量是高度超標,這與他沉迷煉金術(shù)是有關(guān)系的,這些不屬于科學的研究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甚至有可能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哈雷拜訪牛頓,向他請教如果太陽的引力與行星到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話,行星運行的軌跡將會是什么樣的?令哈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牛頓脫口而出說是橢圓形的。哈雷當時差一點從坐的椅子上掉下來了,牛頓輕描淡寫的說:我計算過了。哈雷讓他趕緊找出來。但是牛頓在雜亂的資料堆里翻了半天,結(jié)果說他的演算手稿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比爾?布萊森說,好比現(xiàn)在有一個人說他發(fā)明了治愈艾滋病的藥,但是處方卻找不到了,牛頓就是這么荒唐。在哈雷的百般勸說之下,牛頓同意重新計算,悶在家里兩年時間足不出戶,最終創(chuàng)作出改變世界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在書里面,作者引用了亞歷山大?蒲珀的一句話來說明牛頓在科學史上的重要性:“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則藏匿于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牛頓首先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為現(xiàn)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chǔ);其次,發(fā)現(xiàn)了力學三定律,為經(jīng)典物理學奠定了基礎(chǔ);他還創(chuàng)造了微積分,為現(xiàn)代數(shù)學奠定了基礎(chǔ)。
《萬物簡史》第二個方面的特點是賞心悅目的科學旅行。一般寫作科普作品的作者,往往是科學家,像霍金等,還有一些是鼎鼎有名的專業(yè)科普作家,如中國的高士奇、竺可楨,反正至少是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作家,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卻是旅游文學家。我記得在比爾?布萊森接受英國《獨立報》采訪的時候,曾經(jīng)說他對科學的了解,可以說非常之少,基本上是一個門外漢。他究竟是如何寫出這樣一個轟動世界的科普書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劉華杰教授是這樣說的: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實際上是一次旅行,不過這次旅行是科學之旅,在寫作當中作者扮演的是導游的角色,他展示給我們的是科學的名山大川和美麗風景,把那些看似枯燥無味的科學原理,變成了老百姓都能理解的東西。在科學知識的深度上,他可能不如科學家,但是因為作者為這本書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閱讀了很多最新的前沿科學著作,所以涉及的學科十分廣泛。劉華杰教授說,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在地球的出現(xiàn),從浩瀚的星球到細小的微生物,可以說書中每一個知識點、每一件事在別人的書中都講過,但是這本書和其他任何一本書都不一樣,現(xiàn)代人的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使以前板著面孔講授科學的這些科普書,已經(jīng)沒有市場了。比爾?布萊森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同時,用講故事方式來敘述,這很符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這次科學之旅的過程中,你不必擔心在這個旅行過程中會感到乏味,因為有很多幽默風趣、充滿魔力的文字,使這本書變得非常引人入勝。
這本書第一個特點就是比爾?布萊森善于將陌生的東西化為直觀的、易想象與理解的事物,清晰明了、通俗生動是《萬物簡史》的首要特點。大家知道愛因斯坦著名的質(zhì)能公式E=mc2,在這個等式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zhì)量,C平方代表光速的平方,就是光的速度的平方,比爾?布萊森這樣解釋這個公式,這個等式的意思是:質(zhì)量和能量是等價的,他們是同一東西的兩種形式,能量是獲釋的質(zhì)量,質(zhì)量是獲釋的能量,由于C平方也就是光速的平方是個非常大的數(shù)字,這個等式就意味著每個物體里面都包含著極其多的能量,這就是為什么E=mc2跟后來美國原子彈最初的誕生也是非常相關(guān)的。關(guān)于這個公式,作者比爾?布萊森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顯示蘊含的能量是多大。你可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大健壯的個人,但是如果你是個普通個子的成人,那么你那不起眼的軀體里面包含著不少于7×10的18次方焦耳的能量,這樣能量是一種潛能,它的威力足足抵得上30顆氫彈。這種闡發(fā)給人的印象確實非常深刻。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以深奧難懂著稱的,比爾?布萊森在書中提到,有一個英國記者曾經(jīng)問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是不是真的僅有三個人能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丁頓認真地想了片刻,然后回答說我正在想誰是第三個人。真的能夠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人是非常之少的,比爾?布萊森是這樣來解釋相對論的,想象一列90米長的火車,以光速的60%的速度行使,對于站在站臺上望著它行駛過來的人,那列火車看上去長度會縮小一些,也許只有70余米長,同樣的,車上一切的通話都會同樣縮小,如果我們能夠聽得見車上的人在說話,他們的聲音聽上去會顯得含糊不清,十分緩慢,猶如唱片放得太慢,他們的行動看上去會變得很笨拙。然而,比爾?布萊森說問題就在這里,車上的人并不覺得自己變了形,在他們看來,車上的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倒是站在站臺上的我們,古怪地變小了,動作變慢了,比爾?布萊森說這一切都歸因于你與移動物體的相對位置。他又舉了一個音樂的例子。也許你在公園里聽到有人在演奏音樂,這個樂曲很難聽,所以你走得遠一點,這時音樂聲音會變輕了一些,但并不是音樂本身真的輕了一點,而是你對于音樂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對于體積很小或行動緩慢,比如說蝸牛,也許就難以置信,一個喇叭是否能同時對兩個聽眾,放出兩種音量的音樂?在廣義相對論的很多概念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在于時間是空間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概念,我們本能地把時間看作是永恒、絕對不可改變的,事實上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可以不斷變化的,時間甚至還有形狀,一份時間與三份空間結(jié)合在一起,就不可思議的構(gòu)成了一個時空。比爾?布萊森這樣解釋,請你想象一件平坦而又柔韌的東西,比如一塊地毯或一塊伸直的橡皮墊子,上面放了一個又重又圓的物體,比如鐵球,鐵球的重量使得下面的墊子稍稍伸展或下陷,類似太陽這樣的龐然大物對于時空地墊的作用,鐵球使底墊伸展、彎曲、翹起,現(xiàn)在要你讓較小的球從地墊上滾過去,它試圖做直線運動,就像牛頓的運動定律要求的那樣,然而當它接近大球以及地墊下陷部分的時候,它就會自動地滾向低處,不可避免地被大球吸引過去了,這就是引力——時空彎曲的產(chǎn)物。這可能跟霍金講的黑洞有關(guān)系,宇宙當中存在的,凡是有質(zhì)量的物體在宇宙的地墊上都能造成一個小小的凹坑,正如丹尼斯?奧弗比所說,宇宙是最終的下陷地墊。從這個觀點來看,引力與其說是一種東西,不如說是一種結(jié)果,引力是時空彎曲的一件副產(chǎn)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引力并不存在,其實是時間和空間的變形。通過這些形象的語言,我們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有了直觀的了解,這具有通俗易懂、清晰明了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非常詼諧、機智、幽默風趣,這是筆法上的特點。這個與他采取很獨特的視角以及隨處可見的幽默感不無關(guān)系。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作者這樣描寫我們身上的細菌:我們身上的細菌多的簡直無法想象,即使身體健康,而且很注意衛(wèi)生,那么身上大約也有一萬億個細菌在皮膚里面進食,平均每平方厘米上有10萬個左右,它們在那里吃掉100億片左右你每天脫落的皮屑,再加上從每個毛孔和組織里流出來味道不錯的油脂,以及你強壯身體的礦物質(zhì),你是它們舉行冷餐會的場所,還具有暖暖和和不停移動的便利條件,為了表示感激,他們給你清掃。還有幾萬億個細菌鉆進你的腸胃和鼻孔,粘在你的頭發(fā)和睫毛上,在你的眼睛表面游泳,在你的牙齦上打孔,光消化系統(tǒng)就有一百萬億以上的細菌,至少有400多個品種,有的分解糖,有的處理淀粉,有的向別的細菌發(fā)起攻擊。許多細菌沒有明顯的作用,比如無處不在的腸內(nèi)螺旋體,它們似乎只喜歡跟你待在一起,每個人體大約由1億億個細胞組成,但是它卻是大約10億億個細菌細胞的寄主,總而言之,細菌是我們?nèi)梭w很大的組成部分。通過這樣一些筆法的描寫,使我們對這些細菌產(chǎn)生很直觀很形象的認識。書當中令人看了會心一笑,忍俊不禁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比如作者曾經(jīng)講到在18世紀末期,當時的物理學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物理學家認為他們已經(jīng)把世界上重大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終極目標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所以他們非常驕傲,非常看不起其他領(lǐng)域的科學家。他舉了一個例子來形容物理學家的高傲。當偉大的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qū)?波利的妻子離他而去轉(zhuǎn)嫁給一個化學家的時候,他感到非常吃驚,他說,要是她嫁個斗牛士我倒還能理解,可是她居然嫁了一個化學家。盧瑟福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他宣稱說科學要么是物理學,要么是集郵,其他的學科都算不上科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08年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獲得的是化學獎而不是物理獎。
還有一個寫作特點就是作者善于把非常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把難懂的話題通俗化,非常善于打比方。他曾經(jīng)在一開篇的時候提到質(zhì)子小到什么程度,他舉了一個例子,英國字母i上面的點那般大小的一滴墨水,可以擁有5000億個質(zhì)子,很形象。為了說明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埃文斯的超常本領(lǐng)——能夠在浩渺天空里發(fā)現(xiàn)新出現(xiàn)的超新星,他說這就好比在一張標準的餐桌上,鋪上一塊很大的桌布,然后撒上一把鹽,我們把撒開的鹽類比作一個星系?,F(xiàn)在進一步想象一下,再增加1500張這樣的餐桌,足以形成一條3公里長的直線,每一張餐桌上都隨意撒上一把鹽,然后讓埃文斯在中間行走,他一眼就能看見那粒鹽,那粒鹽就是超新星。為了形容地球上古代生物化石的難得,他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在10000億根骨頭當中,只有大約1根能變成化石,要是那樣的話,這就意味著每人有206根骨頭的2億7000萬美國人,他們留下來的全部化石不過是50根左右,只有一幅完整骨架的四分之一。
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很多很簡單平凡的科學常識,通過他優(yōu)美的文筆,增添了浪漫的詩情畫意。比如說,“霧只不過是沒有決心遠走高飛的云。”“表面張力使水產(chǎn)生了一層堅固的薄膜,昆蟲可以停在上面,你也可以用食指玩打水漂。”還有這句話也很有意思,“不管你信不信神,信不信靈魂,一個人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是一個個原子的集合體,活的時候這些原子組成一個個生命體,死了之后這些原子又四散去組成骨架,組成空氣中的塵埃,或者組成一只豬的一部分,所以,說不定你身上就有牛頓當時的原子,愛因斯坦的原子,當然說不定也有遠古時期的一只豬的成分。”,這么說你們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偉大,或者是感覺比較古怪?所以,曾經(jīng)有一個讀者說,閱讀《萬物簡史》以后,他對死亡就不再感到恐懼?!度f物簡史》作者曾這樣說過,“這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喚起人們對科學的激情,我認為科學應該比我小時候在美國上學時更令人激動。”這樣看來,比爾?布萊森是完全達到了他的預期目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