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初衷。
嚴峻的統(tǒng)治形勢下,清王朝是怎么應對的呢?清政府高舉起“新政”的旗幟,變法圖存。
1901年初,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義在西安發(fā)布了史稱 “新政上諭”的詔書。上諭的意思是講:治理國家有根本不變的東西,那就是綱常名教不要變,但是治理國家具體的法令是可以改變的,就像琴瑟的弦斷了可以改,可以換。長期以來正是因為我們不懂這一點,因循守舊,促成國家的大禍。同時,上諭號召大家,對國家各個方面怎樣改革都要大膽的發(fā)表意見。這就是著名的新政上諭。上諭發(fā)布后,各處反應強烈,其中尤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二人聯(lián)銜會奏三疏最為完備。慈禧閱罷,認為“事多可行,即當按照所陳,隨時設法,擇要舉辦。”同年四月,清政府設立督辦政務處,命奕劻、李鴻章等六人為督理大臣。至此,清末“新政”正式上演了。
以前我們對清政府的新政多是做簡單的否定,認為清政府新政所為,無非是在拉攏立憲派對抗革命黨,搞假立憲。任何政權都不會坐以待斃,它在危機的情況下一定要謀求應對,這是一種政治本能。就這點而講,政治上的自救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危機時自救所采取的行動是冥頑不化的負隅頑抗,還是具有一定歷史進步性的應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肯定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初衷,那就是痛定思痛,變法求存,這也是當時清政府的唯一出路。慈禧太后在自己的諭旨里面也提到為什么要施行新政,她說是“為宗廟計,為臣民計,舍此更無他策”,即:為國家、為百姓考慮,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了。這說明在關乎存亡的情況下,清政府的理性選擇是存在的,而且我們又看到,事實上自“洋務運動”以來,清政府的變法圖存就已經開始了。戊戌政變發(fā)生的初衷不能簡單的說是慈禧太后針對變法本身所展開的,慈禧太后不能容忍變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于:她認為當時的維新派和光緒帝合作是要對付她,她不能容忍維新派和光緒帝合作下的變法。但當國家處于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危難之際,慈禧太后不能不考慮全局。同時,當時清廷的內部和社會民間要求變法的人已經很多了。主客觀條件下諸多因素的組合,促使清政府最后把新政提上了議事日程。清政府打出這個新政的旗號立即觸動了各派政治力量的神經,而且迅速形成了社會熱點,很快產生了有利于清政府的積極的社會效果,這就使得清王朝擺脫了庚子事變以后完全遭人唾罵的境地,清政府的政治局面重新得以控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