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現(xiàn)在我們言語交流經常看到的情況,一個是雙語。尤其是那些白領外企,英文加中文,中文加英文,現(xiàn)在很時尚。電影里也是這樣,說著說著中文突然蹦出一個英文單詞,這跟他們的身份環(huán)境是有關系的。再一個是語言變體。什么叫語言變體,實際上就是方言。方言也是我們一個討論的問題,每年到春晚,實際上就是方言大戰(zhàn)。南方人說,小品就是北方人占領舞臺,排斥南方人,也有點道理,趙本山就占領了多少年。但是后來也研究出點道理來,說你別看東北話涵蓋一大塊,但包括南方人在內聽東北話都比較順。反過來像周立波來說上海話,很多人都聽不懂。浙江話也聽不懂,所以也沒辦法。因為我們中國地方那么大,方言是改不了。雖然講什么樣的職場上要講普通話,但是方言語也有非常好的地方,它有很強的親和力。經常用的是同一個文字,說出來還不一樣,讓你覺得中國人語言豐富多彩。尤其是好多方言的樂感特別強,像東北話、四川話。所以在演出場包括互相交流,大家都愿意學習別的方言,因為覺得很有特點,很好。
言語交流本身有個文化差異。文化差異包括我們跟外國人的差異,包括各個地方的差異,這個大家都要理解。比如北京人打招呼,“您吃了嗎?”南方人來了也特別不習慣。為什么老問我吃沒吃?外國人更不習慣。還有中國人好愛看到年紀大的就喜歡說“您老”怎么樣,尤其北京人特別喜歡這樣說,實際上外國人特別不喜歡叫他老。這種文化差異包括言語跟形體語都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說話的時候有一個副語言。它不是說話,但是它跟說話有關系。一個就叫輔助語,就是說話的音質、音量、音調、語速,叫言語表情。同樣一句話,你爹媽跟孩子說話,你提高嗓門跟不提高嗓門一樣嗎?孩子理解一樣嗎?你嗓門一提高孩子就理解成老爸要發(fā)怒了。同樣一句話就音調不一樣、音色不一樣、音質不一樣、音量不一樣,說出來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還有一種叫類語言,類語言就是我不說話,我咳嗽,我冷笑,我真笑,我假笑,我打呵欠。比如說有人在演講,我覺得他講得挺差勁的,也不好聽,打個呵欠,我也沒說什么,但實際上就是說你講得不怎么樣,我都要睡著了。其實我們中國人這種表達很多。實際上人的表達上這種類預言用得挺多的。有的小孩聽不出來,別人挖苦他,他還當做正話聽,對他一點起不到教育作用,還不如正面告訴他,你哪點做的不對就完了。有的大人有老愛挖苦人,有的太小的小孩沒聽明白,等于不起作用,大一點的孩子聽明白了就恨上你了,所以類語言的使用都要注意。
剛才講的是說的方面,就是言語表達上,還沒講到內容上。從你表達的內容上,剛才也講了一些,要有善意等。言語本身是很厲害的。我們講,言語是能殺人,言語是雙刃劍。說話是一定要注意的。
表,除了動態(tài)做點手勢、身勢,很重要是對附屬物的應用。人最重要的服飾物是什么?衣裳。穿什么衣服很重要。比如說在正式場合穿什么表示比較莊重。過去比較匱乏的時代,也沒有什么好看的衣服,就本拿書說明我是知識分子,這就是標志,附屬物的應用。再一個是時間的處理。什么叫時間的處理?對時間的處理也是一種表達。比如說,我也不說話,老看表,就表示不耐煩了。過去,約會時男的要早點到,女孩子遲到一點,嬌氣一點,男等女。不要讓女等男,女等男沒見面就吹了。對時間的處理實際上包含著對自身的身份表達。比如講上下級之間,不要讓上級等下級,要下級等上級。這是時間的處理。還有一個是空間的處理。那些老板的辦公室很寬大,辦公桌更大,老遠的跟下屬談話。咱們去故宮看看,皇帝的龍椅離地多遠,多威嚴啊。這種空間處理都很有講究。沙發(fā)上坐著兩人聊天,還是你坐在我對面聊天,或者我坐你站著匯報,都有講究的。這實際上是對空間的一種處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