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扣中國漁民的背后動機是“主權”,除了印尼之外,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成立了專門的海洋維權機構,甚至直接動用軍隊控制周邊海域。他們對中國漁民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實際體現了對這片海域的控制權和司法管轄權,也是他們一種所謂的主權宣示手段,這是他們侵占中國南海權益的一張王牌。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不僅實際控制了南海,而且還實行法理吞并,包括向聯合國提交劃界線,注重國內法的建設,在實際控制的背景下,他們手上的籌碼越來越多了。
2009年以后,南海爭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南海周邊諸國紛紛增強軍備。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紛紛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南海劃界方案,各國對南海島礁海域的爭端逐漸明晰和公開化,國際法斗爭與軍事準備斗爭“雙管齊下”的特點日益突出。
2009年,南海周邊國家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一改全面撒網的戰(zhàn)略,開始將軍購重點瞄向高性能的常規(guī)潛艇、遠程戰(zhàn)斗機、先進水面艦艇等重型裝備,用于維護各自國家的海洋權益。2009年1月,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與越南國防部簽署了出售12架蘇-30MK2戰(zhàn)機,總額達5億美元。憑借南海油氣田帶來的滾滾財富,越南的軍力建設再次進入高潮。與此同時,越南在南海的軍事戰(zhàn)略及戰(zhàn)場建設也在悄悄進行著調整。俄羅斯“海軍造船廠”2009年4月24日宣布,將為越南建造6艘價值18億美元的“基洛”級柴電潛艇。
為什么越南這樣一個不太富裕的國家,一年就能拿出23億美元用于軍事裝備呢?我們再看另外一組數字,2008年越南在南海石油的收入是70億美元,占其當年外匯收入的40%。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