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清界限的意義何在
我先講一下多層次所有制結構與防止兩極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關系。
如果我們完全放任市場經濟自由發(fā)展,必然導致大魚吃小魚,從小私有制走向大私有制,走向資本壟斷,大眾貧苦,兩極分化。自由主義也好,新自由主義也好,它們雖然主推機會均等,但大家完全可以想象,我是一個普通貧民,你是一個百萬富翁,他是一個美國總統(tǒng),在理論上是機會平等、共同發(fā)展,但實際權利是不一樣的。市場經濟是鼓勵強者的,社會主義是保護弱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勵強者先發(fā)展起來,同時也要保護弱者。
有時候我們也進一步的思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積極推進市場經濟以后,兩極分化加快了,這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個現(xiàn)實。當我國處于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起飛初期時,最稀缺的資源是資金,最不缺的資源是人力。由于市場的稀缺程度不一樣,掌握資金、資源的這一邊顯得特別突出,而廣大群眾因為只有勞動力或者只有少量的資金,就顯得受到壓抑。如果我們任其發(fā)展下來,一些權利就集中到巨富手里,我們必須在所有制問題上好好把住關。
那么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的癥結何在呢?實際上還是和所有制問題緊密相關,其深層的根源就是官商勾結壟斷資源、化公為私。一些官員把公共權利變成自己私人的資源,非法使用,和一部分違法的商人非法勾結到一起,把公有制變成了私有制,變成了他們私人的財產,這是一個非常重大、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鄧小平晚年已經看到這個問題,跟他的弟弟鄧肯談話時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講的,12億人口怎樣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fā)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國家經濟命脈不是掌握在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的手里,保證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fā)展,防止我國出現(xiàn)兩極分化。
我國堅持和發(fā)展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層次經濟結構,這是防止兩極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國可控式改革的一個安全線、警戒線,我們需要守住一些底線,這也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運、中華民族命運的生死線。
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劃清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單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同改革開放30年歷史經驗的關系。
前面講到經過文化大革命10年動亂,我國形成的經濟結構是二八開,就是國有經濟占80%,集體經濟占20%,私有經濟幾乎為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是比較慢的發(fā)展,1995、1996年前后有一個重要發(fā)展,2005、2006年又有一次比較大的發(fā)展。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經濟結構大致是三七開,就是公有經濟占30%,民營經濟占將近70%。有些人對此提出了置疑,這樣的經濟結構是不是太過頭了?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討論和探索,不必說哪個是左哪個是右,不要扣這么大的帽子??傮w上說我們突破了單一的公有制,并且沒有私有化,這樣的改革創(chuàng)新是成功的。
改革開放30年體制創(chuàng)新大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單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兩種界限劃不清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小曲折。有時左邊吹了一些風,單一公有制僵化思想就有點抬頭;有時吹點右的風,就出現(xiàn)私有化的搖擺癥,但這些風都不是主流,沒能占據指導地位和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主流還是沿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fā)展的大道在前進。要防止左右兩條死路,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的活路,這就是劃清兩個界限的深意所在。
最后我再講一下多層次所有制結構與當代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模式創(chuàng)新的關系。
當代國際金融危機根源何在?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很多人都在思考。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強調技術根源,比如政府監(jiān)管的缺失、失誤等。技術層面背后有一個體制層面、模式層面,英美的模式背后有新自由主義的指導思想。當代金融危機也使中國模式創(chuàng)新問題凸現(xiàn),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突出。
1982年鄧小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意味著一種中國模式的出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就是針對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提出來的。當年鄧小平還提出一個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實際上也是中國模式創(chuàng)新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現(xiàn)代化起飛必須立足中國國情,走自己的路,開創(chuàng)賦予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新道路、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現(xiàn)有東亞模式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這種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本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道路。
改革開放30年,新中國成立60年,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應該有一個新的目標,中國不僅應該成為是現(xiàn)代化國家,而且應當成為二十一世紀太平洋時代能夠起引領作用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為了實現(xiàn)這個新的目標,我認為需要有兩個突破,不僅要徹底突破傳統(tǒng)計劃經濟的蘇聯(lián)模式,而且要根本突破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西方模式、美國模式,這是我國能夠成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尺度。而劃清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單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是兩個突破的制度保證,只有劃清和單一公有制的界線,才能徹底突破傳統(tǒng)計劃經濟的蘇聯(lián)模式;只有劃清和私有化界線,才能根本突破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西方模式、美國模式。
今天講的既是一個所有制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實際上也是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歷史命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大的全局性問題,從這個全局的高度,我們看到劃清上述界限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報告人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據宣講家網站報告錄音整理)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權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