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保護和激發(fā)幼兒的內(nèi)部動機
什么是影響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因素?這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一些常見的教育觀念。第一,有人認為,只有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孩子才能取得好成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是支持和鼓勵,那么孩子學習的內(nèi)部和外部動機就會比較強烈。如果孩子把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看作一種強制性壓力,那么孩子就會認為學習是父母的事情,一旦父母對學習的關注有所減少,孩子就會減少對學習的投入。所以,過高的要求也會加強外部動機,降低孩子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
第二,有人認為,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效果越好。有學者通過對孩子課下學習數(shù)學時間和所取得數(shù)學成績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剛開始,學習數(shù)學的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好;當學習時間延長到一定程度后,再繼續(xù)延長學習時間,反而阻礙成績的提高。原因是什么?當我們連續(xù)學習一段時間后,疲勞感會增加,對這件事情的興趣會降低,注意力會渙散,學習效率自然會降低。因此,不是學習時間越長越好,而是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延長有效學習時間。
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與有效學習時間成正相關。有效學習時間指的是,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投入學習的,不被其他因素所影響、所打擾的時間。影響一個人有效學習時間的因素:一是學習興趣和動機;二是專注程度、投入程度;三是學習內(nèi)容的適宜性。對于學習內(nèi)容的難度,要按照“跳一跳,摘蘋果”的方式設置。如果學習內(nèi)容難度過大,無論怎么努力都摘不到“蘋果”,那么孩子很快就沒了興趣。如果學習內(nèi)容過于簡單,不用跳就能摘到“蘋果”,那么孩子在學會之后也很快會失去興趣。
什么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指引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yè)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也就是孩子努力學習的目的和動力源。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動機是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一個人的成績影響很大。一個人的動機越強,方向和目標越明確,越能夠努力學習。而且,學習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變、可培養(yǎng)的。所以,我們要注重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分為兩類:一是外部動機,也就是學習的目的是獲得肯定,包括來自老師、家長,或同伴的認可;二是內(nèi)部動機,也就是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動作用。外部動機和內(nèi)部動機存在天然的區(qū)別。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就是要由外部動機變?yōu)閮?nèi)部動機,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一)由物質性的、即時性的獎勵向精神性的、延時性的獎勵轉變
德西效應指出,適度的獎勵有助于鞏固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但過度的獎勵可能會導致個體對任務的興趣減少,進而降低其內(nèi)在動機。有人利用這一理論做過一個研究。研究者選中51個兒童,將其分為兩組,對實驗組的孩子說,你們用我們提供的這支神奇的記號筆畫畫,就能得到一個漂亮的獎勵證書,而對另一組孩子說,我們有一支神奇的記號筆,你們可以用它來畫畫。這兩組的區(qū)別就是有沒有這張代表獎勵的證書。經(jīng)過幾周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事先被告知有獎勵的孩子對畫畫的興趣不如另一組孩子。
對于孩子本身感興趣的事情,家長不需要額外獎勵,因為孩子已經(jīng)有了強烈的內(nèi)部動機,其探索的過程就是獎勵。比如,孩子今天畫了一幅自己覺得很漂亮的畫,或者和家長一起準備了晚餐,這些事情都是孩子覺得有趣的事情,不需要額外獎勵。當孩子開心地拿著畫給家長看時,家長可以說,這幅畫好漂亮,可以和我說一說嘛?當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餐后,家長可以說,你幫媽媽準備晚餐,媽媽很高興,你高興嗎?家長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把愉悅的心情外化出來。
對于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比如需要孩子調動自身意志力養(yǎng)成好習慣這件事,家長就需要給予獎勵。一說到獎勵,很多家長會想到一個小貼畫,或者一個小零食、一個小玩具。家長要逐漸將物質性的、即時性的獎勵轉為精神性的、延時性的獎勵。比如,幫助孩子養(yǎng)成每日看兩集動畫片的好習慣,獎勵可以設置為堅持一天獲得一個小貼畫,集齊10個小貼畫可以獲得某個一直想要的東西,或者獲得某項家庭事務的決定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