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樣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一)了解親子溝通之道
1.溝通,首先需要接納
上文中講到的溝通方法,往往就是父母自己心中已經有定論,希望向孩子輸出,這樣的溝通首先就沒有接納的態(tài)度。我們要與孩子溝通,就要秉持開放式、不預設定論的態(tài)度,即預先沒有一個先見為主的觀點。同時,我們要鼓勵孩子表達,了解其到底是什么狀態(tài)、經歷了哪些事情、會怎樣去做等等。只有這樣一種開放式、鼓勵性的溝通,才是表達接納的態(tài)度,也只有接納以后,才會有真正的溝通。
所謂接納孩子,首先就是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情緒合理定律,即任何情緒都是合理的、任何感受都是真實的。比如嫉妒,大家都覺得是一種不好的情緒,但實際上情緒不存在好壞,嫉妒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情緒本身是正常、自然、合理、需要被接納的。二是情緒是一種能量,是需要被處理的,不能夠壓抑或忽視。如果情緒被壓抑或忽視,會對我們整個人的思考和行為都產生破壞作用。三是只有接納情緒,才能認識它、處理它,這也是溝通的前提。
在涌動的情緒之上的認識和行為是很容易發(fā)生偏差的,我們只有處理好情緒,才可能進一步理解孩子的認知和行為。也就是說,當情緒“上頭”時,我們的理性思考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只有給理性讓出更大空間時,我們才能作出正確選擇和決定。所以,在任何情緒產生時,我們都要先讓情緒走完自己的歷程,才能在釋放以后為理性思考讓出更大空間。因此,在孩子傷心、難過或生氣時,我們不能說——不許哭!有什么好生氣的!別生氣了!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些話實際上沒有什么作用。只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得到了接納,我們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我們要如何在溝通中傳達接納的態(tài)度?主要是靠傾聽與回應。然而,有一些回應會壓制孩子的表達:一是隨時評判、糾正對方,比如你這樣想不對、你怎么能這樣做;二是敷衍、心不在焉,比如行、好的、我知道了;三是心生不悅、抗拒,比如當孩子由于生氣口出狂言或口不擇言時,我們可能會因為生氣而拒絕他們。那么,怎樣的回應能夠鼓勵孩子表達呢?首先要適當回應,即不要打斷,要支持、鼓勵孩子表達;其次要盡量理解孩子的觀點和感受,而不是以我們內心的評判為準;最后是控制情緒、開放胸襟,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溝通。
2.反映式傾聽
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反映式傾聽。比如,孩子有時候情緒不佳,或者想要用哭鬧來爭取一個目標時,可能會問出一些令我們難以回答的問題。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反映式傾聽的方式進行溝通和回應孩子。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來做:一要表達關注和重視;二要在聽孩子陳述的過程中盡量推測孩子的意思;三要向孩子求證自己的理解,進一步辨別孩子的說法;四要商討改進之道。
我們要如何向孩子表達專注和重視?一是要停下手里的事情,比如家務或我們自己的工作;二是面向孩子并注視他,表達一種“我想知道你說什么”“我想知道你現在有什么樣的困難需要我?guī)椭?rdquo;的態(tài)度;三是身體略微前傾,這也是在表達關注;四是用點頭、“嗯”“哦”等回應孩子,鼓勵孩子繼續(xù)說下去;五是面對面坐下來談,以表達我們的重視;六是對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蹲下去或把他抱起來,讓孩子和我們產生目光交流。
我們要如何推測孩子的意思?一是要通過孩子的話語、表情、動作等,比如孩子可能表現得非常難過,或哭或煩躁,以及產生一些摔東西的行為動作,都是我們推測孩子感受的依據;二是要善于換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體會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在身體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會情緒不佳,是需要我們體諒的。此外,孩子還可能因為遇到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比如和同學鬧別扭、被老師批評而心情不好,或者表現為一貫的想法、喜好發(fā)生了改變。這時,一點點小事都可能引起他的情緒反應,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孩子的特點推測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更好地進行換位思考。
我們要如何向孩子求證自己的理解?一是可以重述孩子的話,讓孩子對這句話進行進一步表達;二是可以用自己了解的意思去反問孩子,或讓他說明事情的經過,因為孩子的表達可能不是非常準確,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他進一步表達;三是面對一些復雜的情況時,孩子可能會有表達困難,需要我們進行引導,比如進一步追問或在其表達過程中適當回應;四是幫助孩子整理他說的話,找到重點,也就是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找到核心問題??傊?,我們就是要做好兩個方面,既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又幫助孩子整理思路,一定不要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孩子啰嗦或說不明白就表現出不耐煩或敷衍,牢記耐心的重要性。
我們要如何商討改進之道?那就是要讓孩子來選擇和做決定,而不是替他把所有事情都做完。我們替孩子選擇和做決定,是不適宜的行為,為什么?一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更容易被他自己所接受,哪怕和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也要由孩子自己說出來;二是我們要給孩子學習自主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讓他選擇和做決定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比如,對小孩子來說,我們提供給他的選項要少,要限定范圍,過多的選項會讓孩子難以做出適宜的決定,合適的選項也是在鼓勵孩子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整,限定的范圍也保證了事情會在我們可接受的限度上發(fā)展;對大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適當放開限度,進行更開放的溝通,比如多詢問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想法,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做出正確選擇,并與父母分享自己的觀點,這既能促使孩子更加理性,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進行引導。
3.運用“我的信息”
所謂“我的信息”,就是從“我”的角度來描述事情。當孩子犯錯時,“我的信息”就是一面反映孩子的鏡子,孩子從我們這里了解到其行為在別人眼里是什么樣子的,同時也了解到其行為給別人造成了什么影響。運用“我的信息”,就是用“我”為主語來表達感受,而不是用“你”為主語來指責、壓制。
具體來說,運用“我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一是描述具體的事實,比如很晚了,孩子還在寫作業(yè);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很擔心,你作業(yè)寫到很晚,明天早上又起不來;三是說明理由和原因,比如“我”擔心的是你明天早上狀態(tài)不好;四是提出期望和要求,比如“我”希望你能夠抓緊時間,早點完成作業(yè)。這四個部分合起來就是,“我”看你這么晚還在寫作業(yè),非常擔心,因為怕你明天早上起來時精神狀態(tài)不好,所以希望你以后能夠抓緊時間寫作業(yè),也就是用“我的信息”把孩子由于磨蹭給我們的感受告訴給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表達了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可能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4.怎樣對小孩子說話
我們和大孩子進行溝通,通常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其語言表達能力是比較強的。但是在和小孩子進行溝通時,由于其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不強,我們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包括:一要明確、直接,而不能委婉、隱晦;二要具體、形象、通俗,而不能抽象、籠統(tǒng)、花哨;三要堅持原則、實話實說,而不能威脅、利誘。
5.和孩子溝通的目的是什么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是為了更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以及處理好親子關系;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則是為了充實自己、享受親情,以及形成和孩子交流的習慣。這些目的的本質,其實就是營造溫馨家庭氛圍、經營和諧快樂的家庭文化。在這一目的下,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才是豐富的、雙方都受益的,并且有助于整個家庭氛圍的營造的。
既然如此,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就不限于對孩子問題的糾正或解決,而是可以發(fā)現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溝通機會。比如,一起看電視節(jié)目,聊聊各自喜歡的演員;進行親子共讀,說一說各自喜歡的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一起探親訪友,家長講一講自己與親友的交往故事,給孩子分享我們的價值觀;一起做家務,在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過程中家長傳授經驗、孩子啟發(fā)家長;一起布置節(jié)日家居,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如何布置場景,交流彼此的喜好以及對家人的愿望;一起鍛煉身體,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的運動經歷,以及在運動中感受到的樂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