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說
說,要有技巧地說。上文提到的溝通基本原則之一,先聯結再改變(connectionbefore correction),就是要對孩子有同理心,無論孩子說什么、做什么,都要先有回應,與孩子建立聯結。感受孩子的感覺,理解孩子的想法及其內心世界,有了同理心,溝通才能更有效。
比如,一個孩子說:“煩死了,上學真無聊,不要念書了。”一種回應是:你還這么小,現在不上學,能干什么?沒有學歷,如何在社會立足?學習本就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堅持才是勝利。這也是很多家長一開口就能做出的一種回應。這種回應有效嗎?孩子已經覺得煩死了,再被灌輸一些道理,會不會感覺更煩?
另一種回應是:聽起來似乎你今天在學校過得很不愉快,發(fā)生了什么讓你難過的事情,我們一起聊一聊。“很不愉快”是情緒感受層面的詞,使用這樣的詞匯,有助于建立與孩子內心的聯結。而且,在這段對話中,家長看到了孩子的難受,并表明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意愿。在問清楚事情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后,家長可以給孩子出些主意,從不同的視角講些建議,可以說“爸爸這里有一個方法,你愿不愿意聽一下?不這么做也沒有關系,只是給你個建議”。我們這樣講的時候,孩子就有可能會聽進去,會更愿意和我們傾訴和溝通,尋求我們的幫助。
第一,盡量避免“不”開頭的命令式語言。很多家長,包括老師,經常使用“不”開頭的話,比如“不準看手機”“不準玩游戲”。一般來說,聽到這種命令式的語言,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對著干。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不”語言轉變?yōu)檎嬲Z言,比如將“別看電視”變?yōu)?ldquo;看完這集后,去洗碗”,將“別打游戲”變?yōu)?ldquo;吃完飯后,可以打30分鐘的游戲”。這種表述的重點是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不許做什么。雖然孩子聽完這種表述后,反抗的情緒小一些,但也不會立刻很聽話地去干什么,尤其是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家長還要尋求其他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盡量避免把自己的觀點和教導直接講給孩子。我們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提問可以引導對方進行思考。比如,我們可以問“你的打算是什么”“你內心是怎么想的”“如果想改進的話,最容易做到的是什么”。對于年齡稍長的孩子,采用最多的是開放式提問,也就是5個“W”開頭的問題。比如,我經常和我女兒說,“你今天晚上打算做什么”,或者早上起來的時候,我會問她“還有沒有什么東西沒有帶”。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在提問時提供選擇。
第三,家長要盡量肯定和鼓勵孩子。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一個人總是被打擊,尤其是小學生,就會容易喪失信心,失去努力的動力,但如果孩子的每次努力都能被看到、被肯定、被鼓勵,自然愿意繼續(xù)努力。所以,改變一個人的不良行為、不良想法,最有效的方式,不是進行批評和說教,而是鼓勵和肯定。比如,管理一個班級,如果只是反復批評做得不好的同學,班里的氛圍只會更差;如果多肯定、表揚,樹立積極的榜樣,班風就會變好。對于一個孩子來講也是如此,家長要看到孩子表現好的一面,及時給予肯定。
對人的肯定,可以分為表揚和鼓勵。有些家長會用“很聰明”“很貼心”“很棒”等話語夸孩子。這類夸獎屬于表揚的范疇,不是鼓勵。表揚的對象是做事的人,鼓勵的對象是行為。進一步說,表揚針對的是好的、正確的、完美的結果,鼓勵針對的是努力的過程。比如,一個孩子花了3個小時的時間做數學題,結果沒做對幾道題。從結果看,這個孩子不值得表揚,但是從過程看,他付出了3個小時的努力,這種行為是值得鼓勵的。如果家長只關注結果,斥責孩子花了這么長時間都沒有做對題,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打擊。所以,家長要多用鼓勵。
研究表明,表揚出來的人,總是會在意自己的表現,尋求別人的認可,因為總是擔心結果,在遇到困難時就會退縮;鼓勵出來的人,在面對挑戰(zhàn)時,會主動嘗試,因為努力的過程也會有收獲。從長期效果來看,被表揚的孩子會慢慢地依賴別人的評價,而被鼓勵的孩子會逐漸發(fā)展出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培養(yǎng)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進行有效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