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縈繞親情的中秋
中秋節(jié)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托著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中秋節(jié)一個重要習(xí)俗是吃月餅。月餅也可稱為月團、團圓餅、宮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
一談到中秋詩詞,必然要提到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胡仔讀過后作出如此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經(jīng)常在詩詞中提到蘇轍,可見兄弟二人關(guān)系密切。作詩填詞講究字斟句酌,同一個字輕易不可重復(fù)出現(xiàn),有意重復(fù)除外,比如“相見時難別亦難”“不盡長江滾滾來”。除有意重復(fù)外,一首詞中同一個字多次出現(xiàn),往往為人所詬病。我們看蘇軾這首詞,“有”出現(xiàn)四次,“人”出現(xiàn)三次,“天”出現(xiàn)二次。但由于這首詞情韻兼勝、境界壯美,人們就忽視了形制上的缺憾。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是古今詞學(xué)大家,若論詞的造詣,我想無人能出其右。這首《木蘭花慢》的背景是中秋送月。辛棄疾在序中寫道,自古中秋詞很多,但往往是待月、迎月、望月,而等月亮將要落下時送一程的詞卻沒有,所以要寫一首送月的詞。因題材獨特,所以使用屈原的天問體。
“可憐”是可愛的意思。今晚可愛的月亮慢慢悠悠地落下,是要去哪里?是不是要去另一個人間照耀了,那里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從東邊升起?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fēng)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系住明月,讓其一直在天上高懸?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人?古人說,月亮是從海里冒出來的,這使我很發(fā)愁,既怕海里的萬里長鯨碰壞了廣寒宮上的玉殿瓊樓,又擔(dān)心玉兔不會游泳。假如一切平安,那為什么月亮從圓月一天天變成了弦月?辛棄疾提出了這些問題,卻都沒有回答,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別具一格。
清朝的周濟曾如此評價辛棄疾:稼軒斂雄心,抗高調(diào),變溫婉。就才情富艷,思力果銳,實無其匹。在談到蘇軾和辛棄疾時,周濟指出:世以蘇辛并稱。蘇之自在處,辛偶能到之;辛之當(dāng)行處,蘇必不能到。二公之詞,不可同日語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蘇軾在行的地方,辛棄疾可以達到,但辛棄疾擅長的地方,蘇軾卻達不到。蘇軾的優(yōu)點是為人耿直、心胸寬廣,無論處于多么艱苦的環(huán)境都能泰然處之,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杜甫思念安置在鄜州的妻小所作。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手法很特別,以前表達思念之情都是從作者本人的立場出發(fā),借助周圍的環(huán)境景物來表達,這首詩卻通過想象描繪了身在鄜州的妻子如何思念自己。這種寫作手法雖然在今天很普遍,但在當(dāng)時卻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
《詠月餅》(節(jié)選)
袁景瀾
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
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
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里相饋遺,節(jié)物無容忽。
“寒具”指鐵制的模具,而不是木制的。用模具制作月餅被稱為“打月餅”。后幾句描繪了廚房里做月餅的情景,和面、點綴、藏餡、蒸煮等過程均羅列其中。“蒸釜氣流液”說的是蒸鍋里冒出的蒸汽在空氣中冷卻變成液體流下。做好的月餅會作為中秋節(jié)的禮品送給親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