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報告> 文稿> 黨建> 正文

楊國柱:樹立正確黨史觀(上)

楊-專家

楊國柱 中共北京市延慶區(qū)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點此查看完整報告

點此查看視頻專輯

點此瀏覽課件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深刻闡述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闡明了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和工作要求,對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作出全面動員和部署。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正確黨史觀”,并進一步強調,“要堅持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黨員干部群眾學習黨史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根本遵循,也為我們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搞好黨史學習教育要樹立正確黨史觀。這既是黨史學習教育應該堅持的原則,也是黨史學習教育應該達到的目的,做到這一點對于搞好黨史學習教育十分重要。因此,我們今天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論述,通過對其中一些核心概念、核心判斷的解讀和闡釋,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正確黨史觀的重要要求,引導大家正確認識和看待黨的歷史,進一步增強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引言:歷史觀與黨史觀

從名詞解釋的角度看,什么是歷史觀,什么是黨史觀?歷史觀,就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在人類歷史上,由于站位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歷史觀,比如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英雄史觀、群眾史觀、正統(tǒng)史觀等。黨史觀就是其中一種,它特指人們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而我們樹立正確黨史觀,就是要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把握我們黨的歷史,特別是要正確對待其中的成績與問題、正確與錯誤、經驗與教訓。

一、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一般指歷史唯物主義。 

圖1_副本

從唯物史觀簡圖可以看出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和邏輯關系。通過認真學習,我認為唯物史觀具有以下七個特點:一是物質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物質決定意識;二是客觀性,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客觀反映,主觀要符合客觀;三是矛盾性,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對立統(tǒng)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四是階級性,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五是人民性,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換句話說,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六是實踐性,實踐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七是規(guī)律性,馬克思、恩格斯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即五種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歷史進程。

現實實踐中,我們要重點學習和掌握唯物史觀的以下重要觀點。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第二,社會基本矛盾,就是剛才講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對立統(tǒng)一。第三,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fā)展是衡量社會發(fā)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第四,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二、從大歷史觀看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從大歷史觀看中國走向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實際上,這就是講中國共產黨誕生大的時代背景、時空條件。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來認識和把握。”

什么是大歷史觀?就是把一個歷史事件放到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當中去看待、去研究,放到全球視野中去認識、去把握。這就是大縱深、寬格局、寬視野。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指出:“如何研究黨史呢?根本的方法馬、恩、列、斯已經講過了,就是全面的歷史的方法。我們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當然也要遵照這個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這個方法的一個方面,通俗地講,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fā)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fā)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這就是大歷史觀。

首先介紹一個學術名詞,叫“世界時間”。它由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意思是地球上哪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最先進,那么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就代表了“世界時間”。布羅代爾認為,兩漢時期,“世界時間”確乎是在西方的羅馬城和東方的西安、洛陽。公元6世紀之后,中國獨享“世界時間”長達一千年之久。也就是說,兩漢時期中西方文明發(fā)展并駕齊驅,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方就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而中國發(fā)展獨領風騷,達千年。

在這一千年中,中國一直代表著世界先進發(fā)展水平,受到西方的追捧。法國學者伏爾泰認為,當時的中國是“舉世最優(yōu)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認為,中國在“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fā)達,更先進。從中國歷朝歷代GDP占全球比例看,隋朝GDP約占全世界的70%,唐朝約占58%,宋朝約占60%,元朝約占28%,明朝約占45%-55%,清朝約占10%-35%。從中國古代技術發(fā)展看,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這四大發(fā)明,極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

責任編輯:趙葦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