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借助于新媒體技術的賦權,各式各樣的青年亞文化在網(wǎng)絡上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它們既是青年在時代大潮中自我創(chuàng)作的群體生活畫像,同時也形塑著青年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對待青年亞文化這一特殊文化現(xiàn)象,既不可坐視不管任其自由生長,也不可視其為洪水猛獸,應理性看待,客觀分析,創(chuàng)新方式,正面引導。
認清青年亞文化及其影響
青年亞文化是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邊緣文化,是青年群體基于共同的興趣、價值以及利益訴求表達自我、建構自身意義的文化實踐。自新媒體技術勃興以來,以“喪文化”“粉絲文化”“佛系青年”“躺平主義”“飯圈文化”“宅文化”為代表的各種青年亞文化被互聯(lián)網(wǎng)所激活,吸引了越來越多青年的加入,并逐漸向整個社會層面蔓延。作為亞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和實踐者,青年群體一方面充滿著朝氣與希望,追求個性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受限于人生閱歷和學識水平,青年群體又極易受到網(wǎng)絡空間、社會輿論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要素潛移默化地進入青年亞文化的生態(tài)圈,讓青年個體成為“網(wǎng)絡狂歡”的一份子。不可否認,青年亞文化對于青年群體疏解自身壓力、尋找社會認同、建構自身意義而言是一劑良藥,從而起到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還能夠與主流文化形成互補,增強社會總體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青年經(jīng)過亞文化的侵襲,開始借助于新媒體的庇護,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了不思進取、消極頹廢直至麻木不仁的犬儒心態(tài),并伴有享樂主義、泛娛樂化甚至反智主義傾向。一些商家為了謀取利益不擇手段地消費青年亞文化,使得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實體商品和文化產(chǎn)品在社會大肆流行。長此以往,青年亞文化中自有的顛覆性要素會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形成挑戰(zhàn),受眾青年也會持續(xù)徘徊在社會的邊緣地帶,使自身的發(fā)展大大受限,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由于青年亞文化的前衛(wèi)性、龐雜性、虛擬性,僅靠家庭與學校的力量顯然不足以進行把控,因此,對青年亞文化進行正確引導,幫助青年群體健康成才,需要國家治理力量的參與。
由于青年亞文化所內含的對固有秩序的挑戰(zhàn)因素,主流文化和利益集團不可能坐視不管,而對青年亞文化進行適當?shù)慕槿肱c干預也符合國家乃至青年個體的長遠發(fā)展利益,但具體的介入方式非常值得推敲,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應當立足于現(xiàn)實,從國家文化治理的角度出發(fā)對待青年亞文化,在消解青年焦慮的同時,創(chuàng)新文化治理路徑,以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實現(xiàn)對青年亞文化的引領。
把握青年焦慮本質
任何文化的流行背后都隱含著多種角度的解讀,并承載多方面的信息。當代青年亞文化所具備的去中心化、平面化、娛樂性等特點,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化精神在內在邏輯上是契合的,也與當代青年崇尚個性、熱愛自由的思想特質相適應。事實上,種種亞文化的背后往往隱含著青年加班工作、努力生存、渴望“逆襲”的事實,只要不逾越法律的紅線,青年亞文化所扮演的其實無外乎青年群體宣泄、釋放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角色。后亞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青年亞文化有時強調的并不是抵抗,而恰恰是恪守常規(guī)。有些亞文化形式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抵抗形式,充其量只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表達。
我們無需妖魔化青年亞文化,對于國家治理力量而言,真正需要做的應當是在深刻理解青年亞文化內涵本質的基礎上,關注其產(chǎn)生背后的青年焦慮與訴求,例如“喪文化”“屌絲文化”隱含青年對于社會階層固化的無力,“佛系文化”“躺平主義”暗含青年對于以“996”為代表的不平等勞動雇傭制以及過度消費主義等社會問題的拒斥,“飯圈文化”“粉絲文化”的產(chǎn)生離不開社會泛娛樂化氣息對于青年的荼毒,“宅文化”隱含的是青年對于社會競爭的逃避,“惡搞文化”的背后則是青年對于傳統(tǒng)權威規(guī)制的挑戰(zhàn)。從表面看,青年亞文化反映的是當代青年群體生存壓力大、競爭殘酷的現(xiàn)實,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青年亞文化的流行也映射著我國社會的一些結構性矛盾,正是這些矛盾使得青年群體在本該奮斗的年紀選擇了消極怠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