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研究高質量發(fā)展問題,有必要再回到馬克思的商品二重性,看看這一問題的理論根基究竟是怎樣的。關于商品價值理論的研究從古典經濟學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一直基于二重性的方法論,即認定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二重性,對兩者的關注和關切都不可偏廢。換句話說,人類從事生產活動,歸根結底當然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以滿足人的真實需要。這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常識性事實。而隨著真實需要的不斷提升和生產能力的相應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性能也不斷提升。在這個根本問題上,馬克思始終保持學術定力,將商品二重性理論置于經濟學邏輯基底,并始終堅持,使之成為貫徹和決定整個學術體系的“基因”。
按照馬克思的邏輯,交換成為普遍現(xiàn)象,特別是發(fā)展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市場經濟時,商品的二重性就顯著對立了,而且形成獨立的供需雙方:提供有用產品的一方為供給方,付出貨幣的一方為需求方。我們知道,最早是物物交換,貨幣出現(xiàn)以后,就變成了從商品到貨幣再到商品。簡單地說,我把生產出來的物品賣出去獲得貨幣,之后拿著貨幣去買我所需要的商品。這就是馬克思以符號形式W-G-W所定義的簡單商品交換關系和簡單商品經濟。這個時候,產品的使用價值質量關注方雖然發(fā)生了反轉,但雙方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獲得使用價值。而進一步的實質性變化是,從簡單商品交換經濟演變?yōu)橘Y本主義市場經濟,生產和交換的目的再次反轉,就不是馬克思所說的從商品到貨幣再到商品,即W-G-W,而是從貨幣到商品再到貨幣增值,即G-W-G′。這個時候,交換的目的不再是獲得使用價值,而是為了交換價值即貨幣增值。通俗地講,就是賺錢。這樣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如果從貨幣到貨幣增值中間沒有其他環(huán)節(jié),那不是更好嗎?貨幣如果能夠自行增值,豈不是求之不得的“高招”和“捷徑”!這就是所謂“虛擬經濟”的邏輯。也就是說,在經濟活動和經濟發(fā)展的原本意義上,使用價值是生產目的,交換價值即貨幣是手段,而現(xiàn)在卻反轉為:使用價值及其質量不過是手段,獲得更多交換價值即貨幣才是目的。而如果能夠不要(或省略)使用價值及其質量特性這個手段或工具,也能達到貨幣增值的目的,那么,使用價值及其質量特性就完全可以被“忽略”了。
當然,在此情形之下,使用價值及其質量特性也并非完全無關緊要,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虛擬經濟歸根結底是受實體經濟所決定的,實體經濟的供求關系是競爭性的,只有當產品的質量能夠滿足真實需要,才會有更多買家;只有當買方愿意購買時,賣方才可能獲得貨幣,即實現(xiàn)商品的交換價值。通常情況下,生產和提供產品的供給者眾多,賣方的產品交換價值要得以實現(xiàn),必須要有更具優(yōu)勢的性價比,才能在競爭中戰(zhàn)勝對手完成交易過程,這可以稱為質量的競爭力,即同競爭對手相比較的質量優(yōu)勢。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美價廉。可以說,質量競爭力決定產品的價值實現(xiàn)。
商品質量首先關系到產品的物質技術性質。一般來說,物質技術性能越高,產品質量也越高,競爭力也越強。但經濟學所定義或關注的商品質量不僅僅關系產品的物質技術性質。換句話說,產品質量是相對于滿足人的實際需要而言的,如果沒有人的實際需要,就無所謂產品質量。如果物質技術特性超過實際需要并且導致更高的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也就是質量好,價格貴,沒有競爭優(yōu)勢,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產品很好但無人問津的情況,而這并非經濟學意義上的高質量。
總之,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看,所謂質量,是指產品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特性,而在競爭性領域,所謂質量,同時還是指具有更高性價比因而能更有效滿足需要的質量合意性和競爭力特性。需要強調的是,消費者或者說買方的“需要”很復雜,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需要”也是不斷變化。所以,當將這一理解推演到高質量發(fā)展的概念時,就賦予了其很強的動態(tài)性,在其基本的經濟學意義上可以表述為:高質量發(fā)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fā)展方式、結構和動力狀態(tài)。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