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教授:下午幾點回來?
王先生:15點45分。
劉教授:從7點15分到15點45分,基本上是8個小時。學校是介于家庭和社會中的橋梁,是孩子從一個個體走向社會化要經(jīng)歷的必要過程,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考慮到,一個人如果長期干一件事情,就會覺得很枯燥。那我們怎么改變?考慮到孩子的自然性,尤其是三年級以下小孩自然成長的廣泛興趣,讓他有多種嘗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讓孩子天天在學校做題,回到家還做題,他就沒有了新體驗,自然也就沒有了興趣。
對于我們父母的角色,不要把自己變成老師,或是老師的助手,這是解開親子關(guān)系矛盾很重要的方面。家長應該做什么?提供孩子需要物質(zhì)的幫助、陪伴。多陪孩子聊天、玩耍,給他一個提供一個溫暖的、安全的溫馨環(huán)境。
此外,孩子在其天性的主導下,他是自由的、愛玩耍的。如果他真的變成了大人想象中那種規(guī)規(guī)矩矩的樣子,沒有了童真,其實挺可怕的。
王先生:對,那樣更可怕了。
劉教授:對,所以我覺得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剛才我們談到愛上學習,其實我們需要讓孩子愛上學習嗎?我覺得不需要,學習是人的天性,如果他不會學習,就沒辦法生活、生存,比如人生兩大最難的東西就都是他自己學會的,說話和走路。一個人在學走路的時候摔了多少跤?但是我們并沒有因為他摔跤、走不好,就責怪他。相反我們成人在這時候的眼光是鼓勵的、期待的、贊賞的。而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眼光和期待中獲得了能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人的天性。因此,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不是在于如何讓他愛上學習,而是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有沒有設置很多不利于他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不符合他的一些要求。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不要把家庭變成了學校,不要把飯桌變成了課桌。
現(xiàn)在有一種錯誤的觀念,每個孩子來到父母身邊都是一張白紙,可以隨意刻畫。其實每個孩子出生都是帶著他的先天遺傳的潛能來的,他所能做到的都是他的潛能所賦予的。
所以我們要把教育比作什么?教育更像農(nóng)業(yè),我們更像園丁。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培土,給他施肥,給他澆水,天好的時候曬曬太陽,暴風雨的時候也不能完全遮擋。我們總說要養(yǎng)育孩子,養(yǎng)就是把他已有的東西養(yǎng)出來,育就是給他能量。
再有一點,就是要給予孩子時間,或者說要深度地陪伴。因為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表面上是跟你在一起,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比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坐車出去,在高鐵上,媽媽自己在那玩手機,孩子在媽媽身邊爬來爬去,甚至連叫她都沒有沒聽到。
此外,陪伴不僅要在時間上,還要在內(nèi)容上。如果家長天天愁眉苦臉或冷若冰霜,那孩子就會慢慢地被這些負能量影響。因此,在家庭當中,有一個詞很重要,就是“共識美”,即在有限的共同在一起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共同存在時的美好。
王先生:對。
劉教授:對吧,你要做讓他高興的事,不能總讓他做我們家長高興的事。其實孩子在一定意義上講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他總是要看著父母的臉色,他如果想干什么,還需要問你能幫我一下嗎?你愿意嗎?都是在求著的,因為畢竟他的能量是有限的。孩子需要成長,那么做父母的就不要認為我把能給你的已經(jīng)給你了,你就要聽我話,而是應該問問孩子需要什么,比如問問孩子今天想干什么,爸爸媽媽陪著你干。
王先生:對,其實平時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如果不說學習方面的事,孩子其實還是很喜歡跟家長一起互動的。
劉教授:對,我有一個學生給孩子在外邊報了一個英語班,她為了鞏固孩子的學習,就總想用英語跟他對話。結(jié)果小孩就是說,媽媽你不是老師,你不要跟我說英語,你是我媽媽,你要陪我玩。你看,這么小的孩子都會把角色分得很清楚。因此我覺得,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角色,可能會適得其反。
主持人:對,我想剛才劉老師給我們講到了,親子關(guān)系需要的是陪伴,更重要的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很多家長說會陪著孩子寫作業(yè),其實在劉老師這個觀點來看,它可能不是高質(zhì)量陪伴,更多像是監(jiān)督、監(jiān)管、監(jiān)工這樣的一個角色。所以,所謂高質(zhì)量的陪伴,可能不只是需要我們跟孩子在同一個時空條件下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用一種真誠的、無以復加的愛去影響孩子。
愛其實是一種藝術(shù),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就是家長需要在什么時候介入,什么時候干預,什么時候相信,什么時候需要等待。今天劉老師跟我們談到很多內(nèi)容,其實是從一個更深度的層面幫我們?nèi)テ饰霈F(xiàn)在小學生家長所產(chǎn)生的焦慮、困惑、緊張的一種心態(tài),雖然沒有給我們提供一些很具體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但是能夠從一個認識的層面扭轉(zhuǎn)我們的一些觀念。
好的,今天通過王先生還有劉慧教授的分享,我們總結(jié)了很多關(guān)于家庭教育的經(jīng)驗,同時也展開探討了很多為人父母,作為老師,作為一個關(guān)心教育的社會人士,應該做些什么的問題。最后我想就今天的內(nèi)容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和提煉。
首先,作為家長,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還要有更多的高質(zhì)量陪伴,要多跟孩子溝通,去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而不是用我們的標準去判斷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教育者,也需要去反思我們對于孩子的愛,是不是一種占有,是不是一種控制?;氐街罢勥^的兩個比喻,我們家長到底是園丁式的,還是木匠式的?我想可能很多中國式家長都是一個木匠,拿到了一塊木頭,就把它雕刻成我們期待的樣子,但實質(zhì)上這并不是孩子自己期待的面孔。理想的狀態(tài)是每一位家長都成為一個園丁,我們尊重孩子,給他提供充分的土壤、養(yǎng)料,給他陽光,同時在這個種子生長成小苗的時候,如果出現(xiàn)的一些枝枝芽芽,我們也要適度介入,幫助他修剪,杜絕他的一些不良行為,幫助他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化。
我想今天的談話,不僅涉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困惑,同時還深入到了教育的機理,深入到了生命,以及人發(fā)展的根本問題,相信能夠給我們的家長朋友們深層次的啟發(fā),再次感謝兩位嘉賓今天參與我們的對話,也感謝觀眾朋友參與我們的活動,謝謝大家。
劉教授:好,再見。
王先生:再見。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