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教授:我總是跟她說,你看老師說你靜靜的,這樣很好,但是你要是能再主動一點就更好了。記得有一次,我到他們班去聽課,那天老師上課時叫她發(fā)言了。晚上回家時她跟我說,我今天發(fā)言是給你面子。我當時就很奇怪,發(fā)言為什么是因為給我面子呢?我問為什么,她也不回答。直到小學六年級畢業(yè)考試,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之后,才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她在三年級左右的時候,有一次對老師的提問有了想法,就舉手了,但當老師叫她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又把答案給忘了,她覺得很尷尬,就臉紅地坐下了。這就造成了她的一種自保行為,從此以后上課再也不主動發(fā)言了,直到考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才把自己的內心打開。
所以我想,孩子表現(xiàn)出的不自信可能未必是真的不自信,而是他有自己的立場和經(jīng)歷。我們作為家長,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期望變成了要求;第二不要把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橫向比較;第三要以不同的方式,或者可能的方式去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真實的情況。但是,從我的例子來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或許只有當他真的獲得了成功才會有自信。因此從這點上來看,我們不要以孩子一時的表現(xiàn),給他貼一個“不”的標簽。作為家長,應該用正向的方式,比如你的言辭、眼神、表情、語調等等,把“你能做到”的這種自信傳遞給他們。
主持人:是的,非常感謝劉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她和女兒相處的故事。我想剛才的故事中,我讀到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怎么能夠更好的理解孩子。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我們可能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看他能不能達到我的預期,或者我理想中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應該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了的細節(jié)有更高的敏感性,去走進他,而不是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判他;第二個關鍵詞是期待。我相信作為家長,這個期待一定是有的,而且是不低的,我們一定希望孩子能夠好,甚至比我們更好,但是該怎么樣去處理這個期待?或者怎么樣去理解這個期待呢?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有一句與劉老師所說的“期待”相關的話,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如果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旅程的話,那么家長要給孩子做的不是提供一個目的地,而是在他的這個旅程的過程中不斷提供豐富的補劑,提供營養(yǎng),提供支持。很多時候我們家長,都把這種期待變成了一個終點,我期望你達到那個終點,就像賽跑一樣,但是你怎么達到,過程是怎么樣的,并沒有去關注。但實質上,我們需要用更多的、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到孩子在成長的這個過程中,到底遭遇了什么,感觸了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
王先生:對,沒錯。
二、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勢潛能
劉教授:剛才主持人談到那本書,是從做生命教育的角度去看孩子。雖然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他一旦脫離了母體,就成為了他自己,而且從生命的角度來說,他只能成為他自己。這意味著什么?盡管他遺傳了父母的基因,盡管他由父母養(yǎng)育,但他也不能完全成長為父母的樣子,或父母期望的樣子。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家長的期待往往是好的,但是這種期待和孩子本身的優(yōu)勢潛能也許并不相符,強求就會給家長帶來失望,給孩子帶來壓力,
孩子在成長中,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優(yōu)勢潛能,那我們做家長的就應該給他“搭臺子”,給他提供各種平臺,在廣泛的接觸當中觀察他的興趣在哪里。
同時,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能淺嘗輒止,要有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但如果孩子真的盡力了,卻仍然做不到,也不要勉強。這并不是說他這件事做不好就什么事都做不好,每一個孩子都有著自身的特長、優(yōu)長,或者叫優(yōu)勢潛能,就看成人能不能發(fā)現(xiàn)。
王先生:對,每個孩子其實都是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些特長。
劉教授:對,關鍵是你愿不愿意讓他去做他的特長。
王先生: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長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很少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勢。
劉教授:對,因為你的心靜不下來,沒有走進他,你只在想我是成人,我是為你好,我在發(fā)號施令。
王先生:對,或者家長早就已經(jīng)把目標給孩子設定好了,一直想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思路走。
劉教授:對,所以你覺得這樣他能做好他自己嗎?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再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和成人的不同。我們小時候,不管干什么,都會去努力地做喜歡的事,沒有對這件事什么時候能完成的焦慮。但是成人不是這樣,成人做事的目的性太強,往往忽略了過程。這樣的狀態(tài)對于孩子來說,無非就是揠苗助長,不是遵照他生命的節(jié)律、特點。所以我想總結一句話,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一旦出生就是獨立的個體,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葉子,更別說兩個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靜待花開,幫助他去發(fā)現(xiàn)優(yōu)勢潛能。
王先生:對,沒錯。
主持人:剛才劉老師從生命的角度,從成人和兒童關系的角度,告訴我們做家長的應該走進孩子、尊重孩子,并且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潛能,而我們就是要去激活他們,去發(fā)現(xiàn)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支持性的平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