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這個階段,家長要學會以少勝多。邊老師有一個觀點,我一直都非常贊賞,也在到處宣傳,就是讀懂孩子。我搜集了青春期孩子控訴父母的九個問題,咱們收看節(jié)目的家長也對照一下。孩子最煩家長的是什么?
第一,煩父母嘮叨;
第二,煩父母愛抱怨;
第三,煩父母不聽自己說話;
第四,討厭父母總把我當小孩;
第五,不喜歡父母總是容易生氣;
第六,特別不喜歡父母老拿我跟別人比;
第七,父母經(jīng)常吵架;
第八,不喜歡父母只關心分數(shù);
第九,每當我犯錯時,他們就冷落我好多天。
我們要讀懂孩子在這個階段要什么,或許孩子不知道他自己要什么,但清楚他不要什么。那張老師你自我檢討一下,這九條怎么樣,還都沒犯吧。
張老師:確實有幾條做得不夠好。特別有印象的是,有時候孩子考試完,我們第一件事不是說今兒怎么樣,考了多少分,而是說怎么沒有一百分,哪兒錯了,特別是孩子媽媽有時候還會問你錯哪兒了,因為他媽媽是做英語培訓的。
主持人:父母都是老師。
張老師:其實,從事教育行業(yè)的家長未必能教出特別好的孩子。比如,我們認為孩子在英語的一些簡單的語法上不會出問題,但拿到卷子后一看往往是不會出問題的出了問題。然后,他媽媽就會說,我昨天剛跟你講過的,跟你說了好多遍了,你怎么還能在這出錯呢?你怎么這么馬虎?這會兒你再看孩子,表現(xiàn)出一副不想搭理你的表情。就像剛才邊老師提到的,他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錯了,家長再說什么,對他來說也沒什么意義了。
主持人:那些媽媽的話在道理上沒有錯,也挑不出毛病,但我的感受并不好。剛才我一直在想象,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會怎樣。邊老師是心理學專家,你覺得這會帶給孩子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媽媽說的道理都對,而我的感受這么不好?
邊玉芳:其實是這樣,孩子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會覺得我已經(jīng)很難受了,你講的那些都對,但就是沒有考慮我的感受。
主持人:就是道理跑到感受的前面。
邊老師:對。我們人很多時候特別是在青春期,都是情緒做主。而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溝通。溝通是什么?就是你說的話我想聽,我說的話你能聽進去、能聽懂。那么,我在做作業(yè)或考試中出錯了,你說我作為一個孩子我想聽到的是什么?
主持人:就是我們成年人先換位思考。
邊玉芳:對,肯定是。
主持人:你給我們稍微演練一下,好嗎?假如,孩子又考砸了,但你昨天剛輔導過的。
邊玉芳:可以,但我認為孩子大了之后他的學習還是應該交給老師來做。
主持人:不要以為咱是老師,就給人輔導功課,是吧?我們要把角色分一下。
邊玉芳:只有那種非常理性的家長才能給孩子輔導功課,可大部分家長往往做不到理性,因為我們會帶入一種父母心態(tài),而不是成人心態(tài)。老師在教育孩子時是成人心態(tài),會非常理性的溝通,但當你既是老師又是家長的時候,肯定就是一個父母心態(tài)。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孩子教了三遍還不會的時候,怒火蹭就起來了。所以,我就會說……
主持人:就是不建議。
邊玉芳:中小學老師家的孩子問題會多一些。尤其是一些好學校的老師,他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好孩子。
主持人:這些家長就容易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很高,怎么都不滿意。
邊玉芳:對啊,他們覺得身邊的都是好孩子,而自己的孩子怎么輔導也不會,這時候就容易著急,因為家長在特別想要孩子好的時候就會是一種非理性的心理狀態(tài)。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家長夠理性,像教其他孩子一樣不急不躁,非常有耐心,就不會發(fā)火。
主持人:但是,張老師家的情況還不是因為孩子不會,而是覺得他明明會還做錯著急。我認為這里面存在一個不公平,就是孩子不能犯錯嗎?我們家長不能容忍孩子明明會卻還犯錯的情況,你看這引出一個什么樣的兒童觀來。
邊玉芳:明明會,這個是家長認為的。
主持人:你的判斷,對不對?
邊玉芳:孩子究竟是不是會,這個問題客觀嗎?仔細分析,一方面,孩子對于知識的掌握并沒有到熟練的程度。另一方面,家長在這時候已經(jīng)不理性了,他覺得孩子明明會卻還犯錯。當然,孩子犯錯的問題也值得討論,對吧。
張老師:確實是這樣。比如,現(xiàn)在的一些題,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錯,甚至我們自己也會覺得這題不好做。所以,我跟我愛人交流時就覺得,其實孩子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了,一些我們覺得比較難的題他都做對了,而且在班級里的排名還是比較靠前的。有時候,我們家長首先看到的是孩子在這一道題上犯的錯,忽略了他做對了那么多道題的實際。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不犯錯誤,更何況這些并沒有決定他的人生,這只是一次考試而已。
邊玉芳:對。中國的家長的想法通常是,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就要受批評。
主持人:是的。孩子并不想否認自己的問題,比如該得的分沒得到,但是,一回到家便不由分說地被堵住了,家長一上來就說你怎么考得這么差,我昨天剛給你講過……如果站在孩子的位置,我會覺得一下子被悶住了。我想讓邊老師演練一下,安慰一下我。比如,考試沒考好,我特別沮喪。其實,我們成年人做砸了事情也會非常沮喪,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緒。
邊玉芳:我們家長問孩子,今天為什么不高興?他說沒考好。
張老師:對,最后一套題沒有好好看,答案寫錯了。
邊玉芳:你對成績不滿意?
張老師:我覺得還差不多,比我同學還多了幾分。
邊玉芳:那行,你這么想也可以。待會兒讓媽媽跟你一塊兒把這個題再捋一遍,看看對的為什么對,錯的為什么錯,可以嗎?
張老師:行,那我自己先看看吧,我自己先檢查一遍。
邊玉芳:那你自己先看看,為什么出了這些錯,為什么平時沒做對的這次反倒做對了,找找原因,需要媽媽幫助的話,跟媽媽說。
主持人:真好,謝謝!你們這個短暫的演練,我在旁邊看著很是感動,而且還有一個小小的感受,就是邊老師把問題的關注點遷移到這次把難做的題做對這方面上來,也就是既然這么難的你都會了,那簡單得就更會了。從旁觀者的角度,先前是一上來就悶我,讓我覺得我什么都干不好,明天還會更糟糕,現(xiàn)在是我這次可以,我以后或許也可以。作為旁觀者,我都從你們的對話中感受到了明顯的不同。
張老師:我也時時反思自己,的確,當看到孩子犯了一些我們覺得他不應該犯的錯誤時,我們習慣于把他之前犯的錯拿出來“翻舊賬”,而孩子的情緒也會有一個爆發(fā)。
主持人:我認為這個可以加到孩子最討厭家長的第十點,就是孩子犯了個錯誤,家長就“翻舊賬”。
邊玉芳:這是我們家長乃至很多人,特別是女性容易犯的錯誤。
主持人:對配偶也是一樣。
邊玉芳:對啊,對于一件事,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這件事翻出了不知哪輩子的事。
主持人:你忘記了我的生日,就是不愛我了。
邊玉芳:對啊,就是對問題的無限制遷移,這對解決問題于事無補。孩子的問題總要一個一個地解決,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事就解決什么事,不要從這件事,如這次沒考好,講到他學習不認真、未來考不上大學,再講到他一輩子都沒有出息。
主持人:人生就毀了。
邊玉芳:這樣一一推下去的話,最后肯定是一種很糟糕的狀態(tài),對孩子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主持人: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后背負著比較大的學業(yè)壓力,同時還面臨著一個我們家長或許會忽略的問題。2016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提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的很多煩惱是來自于同伴關系。由小學升入初中,進入新學校,之前的老同學或許不在一起了,之前的學業(yè)優(yōu)勢也可能被比下去了,而且還要面對青春期的種種變化,比如長痘痘、長高、長胖……這各種各樣的煩惱都是來自同伴的。邊老師你怎么看這個問題?我們家長該怎么去發(fā)現(xiàn)和幫助孩子?
邊玉芳:同伴關系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非常重要的關系。幼兒時期,親子關系更為重要,進入小學,師生關系變得也很重要,進入青春期同伴關系成為最重要的關系,排在第一位的。
主持人: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不再是關注的重點。
邊玉芳:同伴關系的基礎是平等。而在成人中什么關系最重要?就是平等的關系。孩子把自己當成人,有成人感的需要,所以他把同伴對他的尊重,能不能交到好朋友等,看得非常重。這里發(fā)生過一些悲劇,比如2020年9月武漢一個14歲男孩被母親打了一耳光后跳樓的事情,就是因為母親這一耳光,讓孩子在同伴面前失去了尊嚴,使他沒有了活下去的勇氣。所以說,家長要了解同伴關系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的第一關系這一現(xiàn)實和需求,反過來說,這其實是家長怎么幫助孩子發(fā)展同伴關系。
主持人:對,如果一個孩子從來就沒有什么朋友,性格孤僻,到初中突然給他找?guī)讉€朋友也不容易。
邊玉芳:對,這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情。在同伴關系的發(fā)展中,首先要做好自己,只有一個人在很多方面都做好了,并且改掉了一些缺點,才有可能成為受歡迎的人。其次要發(fā)掘優(yōu)勢,用自身優(yōu)勢吸引同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崇拜英雄,更加關注一些與眾不同的同學。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或幾個方面特長,也是比較容易交到朋友的。由此可見,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某些方面的技能,比如交往的技能、溝通的技能等。
主持人:從小要注意。
邊玉芳:對啊,從小要注意,但如果小時候錯過了,那我們現(xiàn)在就要注意,教孩子一些東西。比如,哪些話不能說,說了之后是要傷人的。孩子的說話方式很多時候都是在模仿爸爸媽媽,所以家長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還要慢慢對孩子進行訓練。另外,家長要去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勢,讓他用這個優(yōu)點去吸引同學。同時還要注意,孩子帶朋友來家里時你的表現(xiàn),如果你非常熱情的款待他的朋友,那孩子是很有面子的。
主持人:你在示范嘛,給孩子做一個示范。
邊玉芳:那么,孩子下次肯定還愿意帶同學來,這樣不就幫助他交上朋友了嘛??梢?,爸爸媽媽可以做的還有很多。如果家長原來沒注意,那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如果觀看我們節(jié)目的家長,你的孩子現(xiàn)在還小,那你就要意識到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應從小培養(yǎng),甚至從兩三歲開始到幼兒園。
主持人:一有集體生活就開始了。
邊玉芳: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同伴交往這一綜合能力了。
主持人:現(xiàn)在的父母有一個比較好的條件,就是他們可以生二胎,比起我們獨生子女那一代會好很多。但是,只是兄弟姐妹之間的同伴交往還不夠。張老師,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邊玉芳:張老師好像有兩個孩子。
主持人:對啊,他好幸福的。
張老師:對,但是,這兩個年紀差的稍微大了一點。
主持人:能玩到一起嗎?還是各有各的朋友圈?
張老師:還好吧?,F(xiàn)在,我兒子進入新的學校、新的班級之后會有一些擔心。他和我們樓上鄰居的孩子是一個班級的,有時他會跟我們說,到時候我們不在一個學校了,怎么辦,我都沒有好朋友了。有時他放學回來也會跟我們講班里面的一些事,他說,有的孩子像霸王一樣,我們都不喜歡他,然后怎么樣怎么樣。我感覺,他在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一種同伴關系。但是,我們也會擔心,不知道他在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xiàn)。因為,我兒子的性格偏靜,小時候就不是很主動地去找其他孩子玩,所以,剛剛邊老師提到交往的技能時,我還是有點擔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