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作文,人生之大事。讀書是一個由薄到厚,再由厚及薄的過程。其實,寫文章也有厚薄之說。文章的厚薄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意境厚重與單?。欢侵肝恼碌拈L短。是寫厚,還是寫薄,各有評說。
文章意境該厚還是該薄,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里有過一段論述。袁枚以詩歌為例,認為其既可以寫得厚重,也可以寫得單薄些,并沒有孰優(yōu)孰劣之分,最終要以恰到好處為標準。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袁枚舉例兩個事物:狐貍皮做的大衣,以厚實為貴;鯊魚皮紡的絲,以輕薄為貴。又以一物佐證:刀背以厚為貴,刀鋒以薄為貴。進而發(fā)出了“厚的不一定珍貴,薄的不一定低賤”的感慨。最后,他列舉了杜甫之詩厚重、李白之文單薄,李商隱之詩厚重、溫庭筠之文單薄,但都是名家,進一步充實了厚薄要恰到好處的觀點。
關(guān)于恰到好處的智慧,古人早就有論述?!墩撜Z·先進》曰:“過猶不及。”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里描寫“東家之子”的美:“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生悲。”《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逮至清世,則腹入于矯枉過正之檢。”古人這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描述,都在強調(diào)凡事要“恰到好處”,過了,就可能要出錯了。這里的“過”可以理解為沒有掌握好分寸,在事情的拿捏上出了問題。
再來談談文章長短的問題。文章就長短而言,多數(shù)人主張少而精。“少”就是篇幅短小,“精”就是精確。俗語說:“藥靈丸不大,棋妙子無多。”道理雖懂,不少人還是喜歡寫長文章。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批判冗長的文章,比喻為“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是不是文章文字越少越好呢?也不盡然。文章意思通達,就不要多寫了。如果文字太少,不足以通達,就不合適了。比如宋子京在修纂《唐書》時,想把它編得簡略些,硬生生刪除了許多句子,幾乎導致文字不通順。文章長短的標準應該是字數(shù)雖多但不能再刪除,字數(shù)雖少但無法再添加,也就是恰到好處了。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