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回顧一下1949年以來我們黨是如何處理黨政關系的。
第一個階段,1949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黨處理黨政關系的基本原則與做法。1953年2月,毛澤東同志指出,關于黨政關系,所謂黨政不分的意思,就是黨要統(tǒng)一領導,方針政策要統(tǒng)一;所謂黨政分開,就是說具體業(yè)務由各業(yè)務部門去搞。1958年,我們黨在處理黨政關系的原則上又有所變化。1958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處理黨政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決,不離原則;工作檢查,黨委有責。1958年以后,我們黨處理黨政關系的一個主線就是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兩條:一是成立了五個領導小組,包括財經領導小組、政法領導小組、外事領導小組、科學領導小組、文教領導小組;二是在黨委系統(tǒng)里設立了與政府對口的部門。
第二個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之前,我們黨處理黨政關系的基本原則是黨政分開和黨的制度建設。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指出:實行一元化領導,變成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堅持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變成了“一切統(tǒng)一口徑”。因此,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黨的十八大之前,我們黨處理黨政關系的基本原則是黨政分開和黨的制度建設。
第三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強調的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采取了全面措施,理順了黨政關系,加強了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那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想和大家交流兩個邏輯,一是歷史的邏輯,二是實踐的邏輯。
其一,歷史的邏輯。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根據此前權力過于集中的狀況,采取了黨政分開和黨的制度建設,理順了黨政關系。鄧小平同志強調的黨政分開和黨的制度建設,從來也不是為了否定黨的領導,而是為了更好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主要是解決黨要善于領導的問題。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黨委系統(tǒng)和政府系統(tǒng)對口設置的問題已經比較徹底地加以解決;二是對過去黨委系統(tǒng)副書記過多的問題加以解決,這對于加強黨的領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都有莫大的好處。這是堅持黨政分開和黨的制度建設取得的兩個重大的歷史貢獻,我們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的。
但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之前,這一階段的黨政分開的實踐也存在三個必須汲取的歷史教訓,這三個歷史教訓就構成了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理順黨政職責關系的歷史邏輯。這三個歷史教訓分別是:第一,導致了碎片化的治理;第二,黨政機構還不夠健全有力,黨政機構職責重疊,仍存在疊床架屋的問題;第三,原有經濟增長方式達到極限的同時出現了利益固化現象。這是新時代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理順黨政職責關系的歷史邏輯。
其二,實踐的邏輯。我把實踐的邏輯概括為兩條:第一,是中國進入新時代,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內在需求;第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新制度的內在要求。為了增強綜合國力這個內在需求,也需要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為了實現這一點,進一步理順黨政職責關系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怎樣理解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新制度的內在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當然要在若干方面建立新的具體制度,在這個歷史階段,我們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進一步理順黨政關系,這就是實踐的邏輯。
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就是在新時代更好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