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農歷三月三的蟠桃宮廟會,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西游記》里描寫,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這天王母娘娘會宴請各路神仙,用仙桃來款待,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蟠桃盛會”。老百姓湊熱鬧,也會在這一天對王母娘娘進行祭祀,祈求長生不老,久而久之就成了廟會。
北京的蟠桃宮體量不大,但以交通便利、風景優(yōu)美、廟會熱鬧而著稱。如今在北京東便門立交橋東南側街心花園的一座亭子里,屹立著一塊高達三米的石碑,碑的正面鐫刻著“護國太平宮碑”幾個大字,此碑就是“蟠桃宮”之遺存。
過去,東便門一帶水系復雜,內城護城河、外城護城河、通惠河都在這里交匯,在東便門內還有一座磚橋,叫喜鳳橋。而蟠桃宮,就坐落在喜鳳橋南,全名叫“護國太平蟠桃宮”。
廟宇始建于明代,兩進院落。大門門洞左、右墻壁上嵌有“蟠桃盛會”四個綠邊琉璃大字。主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神像,兩側有真人等高的侍女像各四個。東西山墻及主像兩側的區(qū)域通體做成了通頂?shù)膽宜茉煨?,共分三層,最下層為神龕,供奉著催生、送子、斑疹、痘疹、天仙、天后、斗姆、眼光娘娘塑像;中層仙山上站立著八方來給王母娘娘祝壽的各路群仙小像,雖密集,但因山石造型和布局不規(guī)則,所以靈活多變,并不呆板。上層為懸塑天宮樓閣,其間夾雜著些仙女、神將。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官員吳達禮的小兒子出水痘,其夫人拜王母后,其子病情痊愈。為感謝王母娘娘救兒性命之恩,特出資恢復殿宇,重建了后殿三間。
在北京的知名道觀中,蟠桃宮并不大,但它的廟會知名度卻非常高。每年農歷三月初一到初三,連開三天蟠桃宮廟會,是北京城最著名的民俗活動之一。
三月初,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護城河和通惠河一側桃紅柳綠。祈望長壽和踏青游玩相結合,讓蟠桃宮廟會車馬如云。
蟠桃宮東側,就是一片略低洼的空地,沒有人家,又不可耕種。這個有利的地理條件,彌補了蟠桃宮體量不大的缺點,廟會最繁華時,商販會向北延伸到東便門外,向西延伸到南護城河沿岸。
蟠桃宮雖然在城內,但處于城鄉(xiāng)接合地帶,所以廟會少有書籍、古玩等用品,更多的是蔬菜水果、日用百貨和各種小吃。當然,也少不了武術雜耍、跑馬射箭。這種熱鬧景象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被譽為活的“清明上河圖”。
與其他廟會不同,蟠桃宮廟會特有的老北京風俗是“拴娃娃”。舊時北京求子“拴娃娃”者眾多,人們手腕纏紅繩,到蟠桃宮東配殿,獻上香資后拴住一個殿前擺放的泥娃娃帶回家,與子結緣,以求來年添子孫。
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詩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2007年開始,東花市街道恢復了舉辦蟠桃宮廟會的傳統(tǒng),到如今已經(jīng)辦了十二屆。如果您想重溫當年盛況,不妨到明城墻角樓趕赴一場“蟠桃盛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