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景山公園壽皇殿建筑群經(jīng)過4年的修繕,再次向公眾開放。
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第二大建筑群,也是景山古建筑的核心區(qū)域,壽皇殿的開放,使景山公園完整地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
自1955年,壽皇殿一直劃歸北京市少年宮使用,在不少北京人的記憶中,壽皇殿是少年宮的活動場所,可是在歷史上,這里是一處重要的皇家祭祀場所。
壽皇殿建筑群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萬歷皇帝在當(dāng)時名為“萬壽山”的景山北面,修建了壽皇殿建筑群。因為壽皇殿不是永樂年間北京城興建時規(guī)劃建設(shè)的,萬壽山后還有其他建筑,所以萬歷時期的壽皇殿院落軸線并不與明代北京城的中軸重合;而是整體偏東十幾米。
從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康熙皇城宮殿衙署圖》上,可以看到明代壽皇殿的建筑院落布局。明代的壽皇殿分四進,為明朝皇帝游玩和練習(xí)射箭的場所。
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將萬壽山改名為景山。順治皇帝曾停靈于壽皇殿。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將康熙帝的畫像供奉于壽皇殿,從此壽皇殿正式成為了祭祀祖先的“神御殿”。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認為明代壽皇殿的位置與北京城中軸線不重合,規(guī)模又低于同種功能的圓明園安佑宮,不能體現(xiàn)對祖先的尊重,于是開始擴建壽皇殿,將明代壽皇殿建筑拆除。當(dāng)時,乾隆皇帝正在將雍和宮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為了避免浪費,于是把本應(yīng)拆除的明代壽皇殿最后的三座閣樓整體遷建到雍和宮。
乾隆十五年(1750年)新的壽皇殿完成,位置與北京城中軸線重合,建筑規(guī)制仿照太廟,體量和等級都大有提高。
乾隆皇帝將之前供奉在其他地方的清帝畫像都移到壽皇殿,并規(guī)定以后故去的皇帝、后妃御容像及印璽,都要供奉于壽皇殿中。壽皇殿內(nèi)部安置有大龍柜,柜內(nèi)收藏著清代皇帝、后妃的各類畫像。每年正月初一、清明、中元、霜降、冬至、萬壽、除夕七個節(jié)令,皇家都要在壽皇殿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
新壽皇殿大門外添建了三個牌坊組成的牌坊院一座;宮門外東、西、南三座牌坊,都是四柱九樓的最高等級牌坊;夾桿石上有石鎮(zhèn)獸,戧柱下有石戧獸,坊額均為乾隆帝所題。
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后,法軍侵占了景山。法軍司令弗雷將該殿作為法軍司令部。壽皇殿藏品受到法國侵略者的劫掠和破壞。1901年聯(lián)軍撤軍時,壽皇殿的畫像和玉璽被弗雷和其部屬掠走了幾十箱。這些藏品至今仍流散在世界各處。1928年,景山被民國政府開辟為公園,壽皇殿殘存的畫像收歸故宮保存。
1955年,壽皇殿交由少年宮使用,原存神龕、家具等物品移交故宮。1981年4月10日晚,由于用電不慎引起火災(zāi),壽皇門被全部燒毀,后重建。
2013年12月,壽皇殿建筑群正式回歸景山公園,并于2016年4月起開始修繕。經(jīng)過4年的修繕,壽皇殿建筑群恢復(fù)到清乾隆十五年的歷史原貌。
壽皇殿建筑群的變遷印證著明清北京歷史的變化,也見證了北京中軸線的形成過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