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版圖是國家戰(zhàn)略能力的物質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政治遵循合力原則。那么,作為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近世以來的俄羅斯國力伸縮都有哪些規(guī)律可循呢?俄羅斯國家的絕對目標是什么?其目標與力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俄羅斯國家的興衰規(guī)律對中國有哪些影響和啟示?帶著這些問題,《國防大學學報》委托盧柄池編輯采訪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zhàn)略問題研究中心張文木教授,本文刊發(fā)于《國防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第4~14頁。
盧柄池(以下簡稱記者):張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知道,作為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和中國最大的鄰國,俄羅斯歷史上不乏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近代以來俄羅斯民族仍經歷了兩次帝國興衰,聽說您近期將要出版《俄羅斯國力伸縮規(guī)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一書,今天可否讓我們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張文木:好的。政治家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要受國家成長的特殊經歷以及由此形成的國情所制約。研究俄羅斯民族的兩次帝國興衰史,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認識和了解這些規(guī)律,對于我們認識俄羅斯是有益的。為便于討論,我們首先界定一下幾個名稱。鑒于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沙俄帝國、俄羅斯工兵代表蘇維埃共和國(1917年3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7年11月,有時簡稱“蘇俄”或“蘇維埃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簡稱“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聯邦諸種國家形式,方便起見,在以下談話中特指時用國家專用名稱,泛指時則籠統(tǒng)稱其為“俄羅斯國家”;或用“俄國”或“俄羅斯”表示“俄羅斯國家”的概念。
不言而喻,自近世迄今的國際力量結構大體保持不變是這些規(guī)律成立的前提。所謂“大體不變”是指幾個主體國家(如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版圖不發(fā)生被大規(guī)模改觀的情況。比如美國未崛起前,俄羅斯的戰(zhàn)略極限可伸至阿拉斯加,但當美國崛起后,它被迫只能收縮到白令海峽以西;當日本崛起后,俄羅斯又進一步向西面和北面收縮。版圖是國家戰(zhàn)略能力的物質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政治遵循合力原則。我們今天的話題主要從地緣政治與歷史分析的視角,嘗試發(fā)現其中的些許規(guī)律。其中主要涉及俄羅斯國家力量的三級底線及其分布規(guī)律、俄羅斯國家的擴張極限伸展規(guī)律、俄羅斯國家的絕對目標及其悖論、俄羅斯國家興衰的地緣政治路線圖。實際上,俄羅斯國家的擴張能力基本為其巨大的版圖所銷蝕,這使得俄羅斯國家擴張能力的極限大體與其國家版圖一致。俄羅斯成為擁有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陸地面積龐大到它不可能再要到太多的海洋。望洋興嘆,似乎就是俄羅斯國家的命運。蘇聯在遠東地區(qū)的控制力是由西向東逐步遞減的,但這種遞減又由中國從東到西控制力逐次遞減,直至中國的新疆地區(qū),這一特性得到了補償。這一近乎物理力學的原因使得歷史上的俄羅斯國家寧可讓重心在東部的中國控制新疆,也不能讓伊斯蘭地方勢力集團在此地區(qū)結成政治板塊。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疆獨”等分裂中國的勢力從來沒有在中國境內成功過的重要原因。
記 者:您提出了俄羅斯國家三級底線的概念及其分布規(guī)律,三級底線是什么?有哪些分布規(guī)律?
張文木:俄羅斯民族從蒙古人那里汲取了巨大的擴張能量并因此贏得了世界最大的國家版圖,這個版圖曾從波羅的海沿岸直抵阿拉斯加,橫跨東經20度到西經145度之間。但也正是由于這過于巨大的國家版圖使俄羅斯人在歷史上不堪重負,以至從19世紀60年代后開始一次次后退收縮。收縮總是較多地發(fā)生在離其政治中心——莫斯科——較遠的遠東部分。俄羅斯比較自覺的因而也是和平的收縮發(fā)生在1867年3月30日,俄羅斯和美國以720萬美元成交正式簽訂了向美國出售阿拉斯加的協議。1867年3月30日,美俄正式簽訂了購買阿拉斯加的協議。1867年4月9日,美國參議院以37︰2的絕對多數表決批準該協議;次年,國會則以113︰43通過該協議。在當時的俄羅斯看來,出售阿拉斯加既賺了些錢,又贏得了與美國基于共同反英立場的友誼。在此之后,俄國便出現了被迫因而也是流血的收縮。先是1905年敗于日本并被迫在與日本簽訂的《樸次茅斯和約》中讓出其在朝鮮和中國的特權,并將北緯50度以南的庫頁島割讓日本。1917年沙俄帝國解體,從1918年初至1920年底,蘇維埃俄國在國內出現了分裂以及有外國武裝勢力支持的割據叛亂:南方有克拉斯諾夫和鄧尼金的叛亂,在西北有尤登尼奇的叛亂,同時德國軍隊繼續(xù)盤踞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一帶,東線還有“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叛亂。從1919年始,協約國又先后組織了三次以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為代理人,從東、南、西三面對蘇俄中心莫斯科進攻的大規(guī)模武裝干涉。結果這些叛亂和干涉均被蘇維埃政權領導的蘇聯紅軍所擊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對這次持續(xù)兩年的大規(guī)模叛亂和干涉斗爭中取得的勝利,顯示并證明了俄羅斯國家力量有其可以保得住且極難撼動的“基線(baseline)”,即其范圍大體就是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以東到烏拉爾山以西,南至高加索以北。具體說就是東經28度至60度,北緯40度以北的范圍。我把這個基線稱作一級底線。俄羅斯國家的擴張只是在這個基線上的伸展,其戰(zhàn)略收縮的終極底線則不會低于這個基線。這部分是其國家不可撼動的主權底線,也是國家政治的生存基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