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山水畫理論名著概覽
中國畫蘊含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它不但是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還包含著對理性的思考。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我們看到了山水畫的諸多表現(xiàn)形式,除此以外,顧愷之還寫過幾篇畫論,里面包括他對藝術和審美的理解以及對一些畫法的說明。畫論里他提到了“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觀點,就是要我們根據(jù)觀察形象所得在繪畫藝術中體現(xiàn)出它的神態(tài)。“神”是藝術表現(xiàn)里不可或缺的東西,缺少了神,畫就沒了生氣,打動不了別人。“千想妙得”是什么呢?就是藝術家要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他所觀察的景物中,再把景物轉化到畫面中去表現(xiàn),這個轉化過程就是“妙”,只有通過“妙”的處理才能達到意境的高度。
南朝時期有個畫家叫謝赫,他寫了一部畫論著作叫《古畫品錄》,里面提出的“六法”一直被作為品評中國畫的標準。“六法”可簡單概括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氣韻生動”應該算作中國畫品評的至高標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氣是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的。武術里面有一種功夫叫氣功,運功和發(fā)力時肉眼都難以捕捉到,但我們可以看到氣功師把氣凝聚到一個點上時,能發(fā)揮出超乎我們想象的極大能量。還有,我們常說見到一個人就能感受到這個人的氣場,看出他的精神面貌,是喜氣洋洋還是垂頭喪氣,都是在一個“氣”字上。
中國文化里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說一個人去世了,不直接說成死了,而是叫什么呢?斷氣了。斷氣就是沒有了氣息,生命停止了。那么,“氣韻生動”就是形容畫本身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這是我們對中國畫的一個理解。
南朝時的山水畫家宗炳也寫了一篇畫論,題目叫《畫山水序》。他提出的一個觀點,叫“山水以形媚道”。“道”包羅萬象,是傳統(tǒng)文化里的集大成者。他還說:“豎畫三寸,當千刃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就是說在方寸之間的宣紙上,用毛筆畫上短短的三寸就可以當作是千仞高的山峰;橫墨畫上一筆,就能有蜿蜒數(shù)百里的感覺,這就是中國山水畫里體現(xiàn)出的意境。
南朝還有一個畫家叫王微,他寫了一篇畫論叫《序畫》。其中有幾句話很有意思:“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一管之筆”就是畫中國畫用的毛筆,都是竹子做成的。這句話是說,毛筆雖小,卻能用來表現(xiàn)宇宙萬物。南朝時所認知的宇宙,沒有今天我們了解的那么大,這個“擬太虛之體”所說的宇宙,指的是我們看不到但能想象到的東西,是萬象萬物的意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