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這個人貪婪而無仁,貪婪卻沒有仁愛之心。所以后來他雖然掌管了智氏家族,但是卻使得后來的智氏家族遭到了滅族這樣的結果。
所以司馬光在《周紀》里邊,談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引出了這段話。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邊怎么評價這件事情?說智瑤他為什么遭遇了滅頂之災呢?就是因為他的才華勝過了他的道德,換句話說,他這道德沒有能夠統(tǒng)率他的才能,所以導致他出現(xiàn)了問題。那么實際上,司馬光就警告世人,一般的人不大分得清什么是才能,什么是道德品質,把這兩者混為一談,總而言之,認為這個人很賢能,認為這個人非常有能力。司馬光說,這不是一回事,有道德是有道德,有才華是有才華,才華是道德的輔助,而道德是才華的統(tǒng)領。剛才這兩句話,是從這兒引出來的。
司馬光由此出發(fā),又發(fā)了一通議論,非常重要。他說,如果才德俱全者為圣人,又有才華又有德行,這叫圣人;才德都沒有,那當然叫蠢人了;如果有德而無才,這還能叫個君子;如果有才而無德,這叫什么呢?這叫小人。大家現(xiàn)在清楚了吧,對于司馬光來講,才華固然很重要,德行更加重要,要做到德才兼?zhèn)?,同時以德為先。
司馬光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本人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宋哲宗元祐時期,他做宰相,提拔了一個人才,叫劉安世,在秘書省工作。他為什么提拔劉安世呢?劉安世到任之后,他找劉安世談話,把劉安世叫來說,你知道為什么我要提拔你嗎?劉安世說,我哪兒知道,我很本分,從來也不走門路的。司馬光說,我就看中了你不走門路,當初我被朝廷罷免了官職,閑居的時候,你隔三差五地來找我,跟我探討問題,我當了宰相之后,你連封信都沒給我寫過,更不用說來看我了。我就沖著這一點知道,你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是一個道德端正的人,再加上你的的確確也很有才華。所以我們說,司馬光不僅在他的《資治通鑒》里邊,對于德才的關系,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結合這個歷史故事給我們上了一課,同時他也以自己身體力行,為后人做出了表率。
主持人康輝:
剛剛康震老師談了司馬光《資治通鑒》當中,關于德才關系的那個分析,什么樣的人是圣人,什么是愚人,哪些叫作君子,哪些又叫作小人。其實他談的也是一個人德才之間的關系的尺度,王杰老師怎么看德才之間的這種辯證關系?
思想解讀人王杰:
剛才講中國文化,非常重視道德,始終是把道德價值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咱們古人中,把德才的關系做了很多的比喻。有的把德比喻為“水之源,樹之根”,把才比喻為“水之波,樹之葉”,也有把德比喻為“一家的主人”,把才比喻為“一家的仆人”,非常形象和生動。其實它就是為了說明,德和才相比德的重要。
主持人康輝:
既然德為才帥,德在才先,那現(xiàn)在就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問題,當我們辨識一個人才的時候,我們怎么判斷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具備德呢?這個問題很想請康震老師來解釋一下。
經典釋義人康震:
我們認為,什么是道德,最根本的一點在于,它是一個人的價值追求,是一個人的思想品質,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看待他人和看待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和角度。我們觀察一個人,思想對不對頭、路走不走得正,就是看他待人接物,看待世界的眼光、角度和態(tài)度,是不是夠端正。
主持人康輝:
確實,康震老師說的,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時代課題。一直到今天,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仍然是我們在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當中非常重要的標準。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請王杰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杰:
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的系列重要講話,我覺得有如下五點是最重要的:
那么第一點,就是愛國愛民。
錢學森曾經在美國留學,他在美國有非常好的待遇,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他沖破了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我們講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那么從錢老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那顆拳拳的報國之心和濃濃的報國情懷。
所以第一要愛國愛民。那么第二,就是理想和信念。
您看年輕時候的周恩來,他面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我中華、殘害我同胞、戕害我文明,他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的理想。所以對于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來說,你要成就事業(yè),你就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那么第三點,就是實干肯干。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被譽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國,有人把他稱為“農民教授”,他是河北農業(yè)大學的教授,平時有教學任務,有科研任務,工作也非常忙,但是他把他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老百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