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楊雨教授給我們的講解。
今天我們在講孝道,我想重復我的一個觀點,就是愛是天性,是自然屬性,但是愛也一定需要學習,孝是一種愛,那孝道也需要學習。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和價值觀念,關于這一點,我想問問現場的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一些問題或想法想和我們兩位老師交流的?有沒有?
好,第一排的這位女同學。
觀眾:
說到孝道,我確實有一個困惑,就是比如說,我之前給媽媽買過一雙比較昂貴的鞋子,然后我怕她心疼錢,所以我跟她說其實這個鞋子很便宜。那我這么做算不算是欺騙了她,算不算是有違孝道呢?
主持人康輝:
你希望哪位老師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觀眾:
我想要王老師來回答一下。
思想解讀人王杰:
在咱們中國的儒家文化中,講孝敬父母,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所以你看孔夫子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就說你只滿足了父母的物質上的需要,并不是孝的全部,那是小孝。所以曾子講:“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最低才是養(yǎng)活父母。那么至于在儒家文化中如何孝敬父母,和我們今天是一樣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一種模式。剛才你說的很便宜,怕父母親擔心,怕父母親(不)舍得花錢,我覺得這是一種善意的謊言。善意的謊言也許是一種孝的表現。
觀眾:
好,謝謝王老師。
主持人康輝:
我們在談孝道,首先要孝,要有這顆“寸草心”,那如何“報得三春暉”,也許我們真的要窮盡一生去不斷地學習。
接下來呢,我們繼續(xù)請王杰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杰:
那么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習近平總書記不但重視言傳,更重視身教。那么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他把對父母的深深的愛都融注在了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里。
我們通過幾個非常普通的物品,我們可以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是如何來踐行孝道的。
第一件物品,一個針線包。習近平同志到陜北插隊的時候,就是個初中生。你想想,一個孩子在那個時代遠離了父母,要去那么遠那么遠的地方,你說做娘的、做母親的她能夠不牽掛嗎?能夠不惦念嗎?為了排解這種思念之苦,母親就一針一線地為兒子縫制了一個針線包。在這個針線包上還繡著三個紅色的大字,這三個大字就是“娘的心”。所以母親把這種最深沉的,最無私的愛編織在了一針一線中,融注在了細細密密的針頭線尾中。
七年的知青歲月,娘的心伴隨著習近平,給習近平增添了無窮的力量,讓他在插隊時期渡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七年的知青歲月,習近平同志靠著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拼搏奮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了出來。七年的知青歲月,對老百姓一定要有真情,人要有理想和信念,對老百姓要辦好事,辦實事,這些人生的信條深深地融注到了習近平同志的血液中,他把對母親深深的孝和愛升華為了對社會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愛。
那么第二個物件,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陪伴母親的溫馨時刻,這張照片是習近平同志拉著母親的手散步在公園中。
2018年5月,這張照片再次出現在了央視新聞客戶端的一篇特稿《習近平和母親》一文中。那么這篇特稿一經發(fā)出,迅速地成為了各網絡媒體的頭條新聞,紛紛地轉載。據不完全統(tǒng)計,短短的24個小時,特稿全網的閱讀量超過了10億人次。
那么,這篇文章,這張照片,之所以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閱讀和點贊,我想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對母親的這份孝心、愛心打動了所有的人。這是對母親最質樸、最純真的一種愛。
那么看到這張平常而又溫馨的照片,我們會想起什么,我們會感覺到什么,我們會不會反問自己,捫心自問,反求諸己。
孝敬父母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還是精神上、情感上、心靈上、人格上對父母的一種關愛、慰藉和尊重,這是儒家文化更為看重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才會深情地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
那么關于尊老敬老,習近平總書記又是如何論述的呢?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主持人康輝:
這段講話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12號,在接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的時候他講的。這段講話看似沒有直接用典,但又處處是典。總書記談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首先提到的就是尊老。
那尊老、敬老的論述和傳統(tǒng)的孝道有什么樣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過去的哪些經史典籍當中尋找到它的根脈呢?接下來我們請楊雨教授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楊雨:
尊老敬老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早在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就說過,“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在這里的意思是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親人,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說明早在2000多年之前,孟子就已經意識到了,尊老敬老不僅僅只是每個人自己家庭的事,它還關系到千家萬戶,關系到社會大家庭當中的每一個人。
當然,尊老敬老一方面確實是社會的責任,它應該從制度,從養(yǎng)老機構,從社會道德風氣的完善這樣一些方面切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具體到我們的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去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人。
當然了,什么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人?我覺得,這個概念至少是包含了三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個層面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年人。那么第一類老年人當然是我們的至親,就是跟我們有直接的血緣關系的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自己有血緣關系的親人,這是我們身邊的第一類最直接的老年人。
第二類老年人,就是我們的生活圈能夠輻射到的老年人。比如說我們的鄰居,比如說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區(qū)的,需要我們幫助的一些老年人。
那第三類老年人,就是跟我們的生活圈沒有直接交集的陌生老年人。比如說在公交車、在地鐵上面碰到的需要讓座的老年人,或者在馬路上碰到需要我們特別幫助的老年人,也包括在養(yǎng)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我們也可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給予我們力所能及的關心和幫助。
那如果我們對待身邊的每一個老人都能夠像《弟子規(guī)》所說的那樣“泛愛眾而親仁”,都能夠像孟子說的那樣“親其親,長其長”,那我們的社會關系定然是充滿溫情和愛的。
那說到這里,我想起我以前讀到過的一篇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三國時候著名的文學家李密。李密本來是在蜀漢為官,蜀漢滅亡之后,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聽說了李密的才名和賢名,就下旨征召他為西晉的太子洗馬。面對晉武帝的征召,李密居然拒絕了皇帝給他拋來的橄欖枝。那么他拒絕征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寫了一篇在文學史上千古流芳的經典名作《陳情表》,在《陳情表》當中,他陳述了他不能應召的理由。原來李密他自小喪父,而且母親改嫁,他是由他的祖母劉氏一手帶大的。那我們也知道三國到魏晉時期是一個社會特別動蕩的時候,一個孤寡的老婦人帶著一個幼小的孩子,把他培養(yǎng)成人是多么艱難的事情,我們是可以想象的。
而李密在寫這篇《陳情表》的時候,他的祖母劉氏已經是96歲高齡,而李密自己正當44歲的壯年,所以他在《陳情表》當中這么對晉武帝說,他報答皇帝的日子還有很長很長,可是他能夠留在祖母劉氏身邊陪伴老祖母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他還發(fā)自肺腑地這樣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沒有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他不可能長大成人。而沒有他的陪伴和支撐,他的老祖母也沒有辦法度過她的余年。“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烏鴉尚且知道反哺,人又怎么可能拋下自己的至愛親人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