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龍麟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教授
歷屆國家領導人引用傳統(tǒng)詩文名句至少有三點意義:第一,它表明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領導人引用傳統(tǒng)詩文名句來表達自身觀點的做法,表明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第三,習近平同志再三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就包括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
習近平同志在歷次講話中都曾典范地引用傳統(tǒng)詩文名句,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當代中國領導人的國學智慧,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今天我們主要講習近平同志對詩文名句的三次引用,其中兩首詩引自《毛澤東詩詞》,還有一首引用的是唐人李白的詩歌。
一、跟著習主席學國學:“風物長宜放眼量”
2012年2月14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和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業(yè)家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對中美企業(yè)家說:“善于識別和把握時機。當前,中美都處在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關鍵階段。兩國經濟議程高度互補和契合,合作空間廣闊。希望兩國企業(yè)家把握機遇,把眾多合作潛力全面轉化為互利共贏的實際成果。‘風物長宜放眼量。’企業(yè)家的眼界決定境界、作為決定地位。”“風物長宜放眼量”是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4月29日寫給柳亞子先生的詩中的一句話,最早發(fā)表在《詩刊》1957年1月號上,詩的題目叫《和柳亞子先生》,“和”是唱和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酬答,這首詩是毛主席唱和柳亞子先生的。
柳亞子(1887年—1958年),江蘇吳江人,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因崇拜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而自號“亞盧”,后改為“亞子”。1906年,他參加了中國同盟會,同年又加入光復會;1909年,與友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宣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他曾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總統(tǒng)府秘書,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及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建國后,柳亞子曾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一生致力于詩詞創(chuàng)作,著有《磨劍室詩詞集》。
毛澤東的《和柳亞子先生》全詩是這樣寫的: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第一句中“飲茶粵海未能忘”的“粵海”指的是廣州,“飲茶粵海”說的是毛澤東同志和柳亞子先生在廣州一起品茶的事。1926年,毛澤東同志和柳亞子先生在廣州初次見面,當時毛澤東同志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柳亞子作為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屆二中全會,兩人一見如故,在一起飲茶談笑。所以毛澤東同志說“未能忘”,這件事是忘不了的。“索句渝州葉正黃”,“渝州”指重慶。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毛主席到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也就是著名的重慶談判,談判期間又與當時居住在重慶的柳亞子見了面。柳亞子請毛澤東同志把他寫的《七律長征》送給自己,毛澤東考慮之后將自己寫的《沁園春·雪》手書贈給了他。那時正是秋天,因此毛澤東在詩里寫道“葉正黃”。另外,柳亞子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guī)r呈毛主席》一詩中寫到“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說的也是二人廣州初見,一別多年之后又在重慶再次重逢的事情。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這是毛主席對自己的敘述。“三十一年”是說他1919年離開北京,1949年再次來到北京,粗略算下來大概是三十一年的時間。“舊國”指北京城,古代以都城為國。“落花時節(jié)”是經過修改的,原先是“暮春時節(jié)”,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暮春是抽象的,落花就變得形象了,且與上一句的“葉正黃”相對應,顯得更加有詩意。“讀華章”,“華章”指的是柳亞子之前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牢騷”是柳亞子在他寫給毛主席的詩中所表達的不滿;“風物”指世間萬物。這兩句都用了典故,“腸斷”引的是南宋江淹在《別賦》里的句子“行子腸斷,百感凄惻”;“風物”引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游斜川》詩序中寫的“天氣澄和,風物閑美”。這兩句詩連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牢騷太多了,健康就會受到損害,對于世間的所有事物,我們都應該有全局觀念,放開眼界,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觀察。
最后兩句“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其中“昆明”指的是昆明湖,當時柳亞子先生居住在頤和園,所以毛澤東同志就近取景詩喻。“觀魚”也是借用了一個典故,《莊子·秋水篇》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莊子和友人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兩人一起看到水中之魚。莊子說:“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就反駁他:“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也反駁莊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里的“觀魚”用的就是莊子和惠子一起觀魚的典故。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說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中觀賞游魚的快樂要遠勝過在富春江隱居釣魚的快樂,實際上是勸告柳亞子留在北平共商國事,不要過于擔心個人得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