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電器化時代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行走在電器化時代

我住西總布胡同45號。自打我記事起,家里就有個傲人的電器——電子管收音機,大家叫它“話匣子”??蛇@話匣子的喇叭是壞的,聲音特小,必須把耳朵貼在上面,才能聽到微弱的聲音。1960年我6歲了,特別喜歡里面的“小喇叭”節(jié)目,有個孫敬修爺爺在里面講故事: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二郎神,特好玩兒,后來話匣子得了“絕癥”——漏電,被父親處理掉,不知所終。

“話匣子”陪伴了我的童年。與它永別后,我家的電器就剩下手電筒了。

1968年秋,老爸帶我在東單三洋信托行買了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它全身銀灰色,只有手掌大,頂著一根可以拉伸的天線,我如獲至寶,心想我又可以聽到好聽的故事了。

我捧著“半導體”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開,撥動旋鈕,可是里面只有樣板戲和社論,突然一聲“啊——啊——啊——”震耳的哭喊聲著實嚇我一跳——再往下聽,原來是“李奶奶在痛說革命家史”感動了鐵梅,她在放聲大哭。

漫長的文革歲月,漫漫的精神荒漠。我的家沒有因為“半導體”的到來發(fā)生絲毫改變,它是一個無用的“電器”。

1977年,文革結束后的第一個春天,舉國沉浸在粉碎四人幫的歡慶日子里,家里買了一臺九寸黑白小電視,立刻成為全院爆炸性新聞。我將小電視放在櫥柜里,罩上一塊毛巾。每天傍晚,都會來好多人圍坐在小櫥柜前看電視。

我記得李光曦在電視機里高唱“美酒啊飄香——歌聲飛”,好聽極了。年底,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外國電視劇是南斯拉夫的《巧入敵后》,當時我家的小屋里座無虛席。但是很快,各家都買了電視機,再沒有人特地來看電視了。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社會上“復習高考”熱潮涌動。我也想考大學,但是文革開始那年,我連小學五年級都沒畢業(yè),別說高中功課,就是初中的功課我也沒學啊!我“復習”什么呢?一天,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電視里開始播放教學節(jié)目,一位女教師站在電視機里,齊耳的短發(fā)分外精神,她在講代數(shù)運算和幾何解題;還有一個叫陳琳的男老師在電視里一字一句地教英語,我如同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欣喜若狂。教學節(jié)目在傍晚五點半開始;我們工廠是五點下班。于是,每天工廠下班鈴聲一響,我便飛快騎上自行車,一路狂奔,半個小時到了家,推開家門,一步跨入,打開小電視,老師已經(jīng)開始講課了。后來我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真的特感謝小電視機,它讓我從正負數(shù)一直學到三角函數(shù),讓我從ABCD學起,直到讀懂英語短文。

小小電視機,你改變了我的命運!你是我生命航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電器。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家也正式走入“電器化時代”——

1980年,王府井東安市場還叫“東風市場”,那里開賣“三洋牌單放機”,就是只能放一盤磁帶的單放機,因為體積有磚頭大,還特別沉,因此都叫它“板兒磚”。早上東風市場門一開,人們蜂擁而入,把賣單放機的柜臺擠得七出八進,我男朋友人高馬大,從人群的頭頂遞上鈔票,為我搶購到一臺。

那年月,學英語成為中國學子的急需,“板兒磚”作為一款“電器”,就成了時代的寵兒。

1984年,百貨大樓的洗衣機銷售部設在東單菜市場西邊的王府井南口,我在那兒買了一臺雙桶洗衣機。左邊的筒洗,右邊的筒甩干,靠人用手從左邊把衣服撈到右邊。那時全院共用一個水龍頭,因此想洗衣服,必須先讓我愛人幫我把洗衣機抬到外院水龍頭旁。

洗衣機是有了,卻沒有與它匹配的居住條件。   

1987年,“勁舞——勁舞!一片歌來一片情——”一則廣告詞,讓唱歌的小伙子成為電視屏幕上的大明星。“勁舞”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牌。我和愛人在西單商場買了一臺“勁舞雙卡播放機”,是為迎接一個新的生命。我想讓我的孩子盡享“小喇叭”節(jié)目,聽許多許多好故事。

1989年,是第四個教師節(jié),東單電話局發(fā)通告,說持有教師證的可以優(yōu)先安電話。我去登了記,不出一個星期就安好了電話。那年春節(jié)我在家里接到遠在大洋彼岸的姐姐打來的電話。想起十六年前的1973年冬天,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給家人報信,是跑到西單電報大樓排長隊打長途電話,又跑到北京站去發(fā)電報,真是百感交集。

一個電話機,已然讓我觸摸到時代前進的脈搏。

進入新世紀,我家的電器化水平全面提升:電風扇換成了空調(diào),電視從21寸到34寸,如今已經(jīng)是50寸的液晶壁掛式;電冰箱從單門到雙門,如今已是三開門;洗衣機從雙筒到單筒,如今是全自動的;電腦從12寸到14寸,如今是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手機從諾基亞到蘋果,如今已是第四代6S。

2009年,祖國六十年大慶的日子,政府把我住了半個世紀的小平房翻建了,解決了室內(nèi)上下水問題;2015年政府發(fā)補貼為居民安上了電暖氣,讓我永遠告別了安煤爐子,拉蜂窩煤的日子!

冬天來了,慵坐在暖暖的四合院小屋里,我想:我家的“電器化”進程,不正是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變化的縮影嗎?!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中國以加速度行走于世界的四十年,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正以加速度在提升;短短的四十年,中國人的生活仿佛前進了一千年。

是啊,再過十年二十年,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兒呢?恐怕是做夢也想不到的美妙——因為5G網(wǎng)絡時代、無人駕駛時代……正款款地向我走來!

作者簡介:

徐基恒,西總布胡同45號居民。1983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景山學校高中語文教師,1994年北京市破格高級教師。曾獲北京市一輕局先進工作者稱號,東城區(qū)教育局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東城區(qū)師德標兵稱號。

責任編輯:王妗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