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一次思想觀念大解放,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
思想是一種力量,思想解放是偉大革命的先導。國際舞臺上的競爭,最終比拼的是思想、是價值。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度,源于解放思想的力度,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什么叫解放思想?鄧小平同志解釋說:“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表明,解放思想的實質性問題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必須克服和防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條化、凝固化的傾向,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從而確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命之樹長青;另一方面,必須克服和防止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理想化、純潔化的傾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生產力標準,一切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大膽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進方法,創(chuàng)造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有利于激發(fā)和增強社會活力、有利于增進人民群眾福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生機活力。很顯然,解放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精髓,也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新時代解放思想的本質要義在于: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其根本目的是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實現(xiàn)思想觀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變革、精神狀況的改造,不斷推動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確保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穩(wěn)固長久。對于無產階級政黨來說,解放思想是靈魂深處的一場革命,只有畢生,沒有畢業(yè)。改革開放40年發(fā)展史雄辯地證明,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首要條件;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石。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明確方向,堅定步伐,砥礪前行,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為任何強權所迫;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沉著應對復雜矛盾、突破棘手難題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當前,解放思想換腦筋要著重把握好三個問題:一是換腦筋不僅抓干部,普通百姓同樣面臨著解放思想的問題。因此,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必須引導人們認真做好“消磁”的工作。要自覺摒棄“左”右之爭,牢固樹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要擺脫姓“社”姓“資”的困惑,牢固確立實現(xiàn)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標志。要破除“官本位”“鐵飯碗”等陳舊觀念,要加強社會保障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牢固樹立適應市場經(jīng)濟需要的競爭意識。要清除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精神糟粕,把換腦筋的過程作為洗滌思想和凈化靈魂的過程;二是換腦筋不是換感覺,更新觀念應該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因此,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必須努力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要扎實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換腦筋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要強化領導干部身體力行的表率作用,帶動形成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圍。要學會辯證思維的方法,交給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觀察和認識問題的鑰匙;三是換腦筋不能換本色,更新觀念要著眼于黨情國情社情特點。因此,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必須把推動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肯定“能人”作用的同時,理直氣壯地講清組織的地位和價值,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懂得觀念的變化,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信仰不能變。在肯定“積極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是個好政策的同時,理直氣壯地講清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理,全力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懂得觀念的變化,獨立自主、勇攀高峰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不能變。在肯定勇于擔當、奮力超越做法的同時,理直氣壯地講清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和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干的危害,著力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懂得觀念再變,堅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相統(tǒng)一的好傳統(tǒng)不能變。在肯定敢為人先、大膽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時,理直氣壯地講清政策法規(guī)上不能亂開口子的道理,努力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懂得觀念再變,時刻同黨中央保持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原則不能變,克服和反對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從而確保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正確的政治方向。
三、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一次中外文化大融合,必須毫不動搖地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立國的根本。其實,對外開放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舉措,與其說國家的開放是一項方針政策,不如說是一項偉大的歷史性的文化工程。說到底,對外開放的本質是“人的延伸”。因為文化的最終成果是人格。國家開放的程度,與之思想觀念、管理體制、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戰(zhàn)略緊密相關,需要講究科學與文明,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就是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確立新的文明,需要開放的心態(tài)。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史,正是一個不斷吸收新文化、接納新文明、不斷進行新的文化融合與民族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至少自商朝時代、周朝時代以來,就從未間斷過。反思中華民族的興衰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唯有融合中外,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民族生命才有無限生機;唯有不斷豐富和深化自身,民族文化才能趕上甚至引導人類文明的歷史潮流。中國如此,世界各國概莫例外。歐洲若不開放,不會有產業(yè)革命和英國、法國社會政治革命。美國若不開放,可能連美國這個國家都不會誕生。古代希臘文明就是一個個具有發(fā)達的分工經(jīng)濟的小城邦,通過海陸交通構成了開放式網(wǎng)絡組織,其外緣溝通著以小亞細亞為中心的半個歐亞世界。未來的世界,必將是一個更加全面開放的世界,各種民族文化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存共榮、共盛共進、共享共榮。全面開放的要義,不是誰強去打敗誰,而是包容開放,互鑒互學,合作共贏。中華文化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價值在于,確立起引領開放的新導向。就是要充分利用5000年的文明積淀,進行系統(tǒng)的整合,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觀念,闡明中國價值,通過傳播民族性的文化精髓來體現(xiàn)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一個國家的主張在國際舞臺和外交場合的權重與影響力。在話語權問題上,擁有“權利”是基礎,打造“權力”是核心。作為擁有5000多年獨特文明和文化傳統(tǒng)的東方古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作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中國應該對于自己的國際角色有特殊的自我定位,對于國際規(guī)則制定有特別的訴求。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在現(xiàn)有多數(shù)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中沒有主導性地位,總體而言尚缺乏強大的國際規(guī)則話語權。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這是拓展我國自身開放空間的需要,也是主動塑造外部開放環(huán)境的需要。我們必須審時度勢,積極參與重要國際事務規(guī)則的制定,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努力在全球化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促進共同發(fā)展。實踐中,應當把握好這樣一些著力點:要將國際話語權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工程,應針對不同問題,制定相應的國際事務話語權戰(zhàn)略,著力構建基礎扎實的話語權體系;要把爭取和提高中國在國際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作為重中之重,提高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要遵循話語權生成的基本邏輯,做到在議題設置上有引導力、在規(guī)則制定的討論中有說服力、對于霸權傾向有回擊力、對于質疑有解釋力;要抓住網(wǎng)絡空間這一重點領域,重視做好突發(fā)事件報道,把住爭奪國際話語權的突破口;要遵循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則,用好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充分展示帶有民族性的精髓,用“中國特色”模式打牢國際話語權的堅實基礎。中美貿易戰(zhàn)告訴我們,中國必須學會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應對各種國際話語權挑戰(zhàn),在關鍵問題上用事實說話,向世界發(fā)出中國的真實聲音,維護好自身利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