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部分)中,記錄了一個送外賣的小伙計。
這個貌似移動旅行箱的家伙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的外賣機器人,它在行駛時能通過攝像頭和雷達來識別周圍環(huán)境,并把貨物送到顧客家門口,目前還處于試運營階段,計劃在2020年后實現(xiàn)人員和貨物運輸配送的完全無人化。
英國一家外賣公司正在本國南海岸上試驗摩托艇送餐服務,今后海邊度假者躺在躺椅上便可享受外賣服務。
尋找食物是人類的生存本能。與食物密切相關的外賣古已有之,如今,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成為一種崛起的餐飲文化,承載著更多的期許,影響著無數(shù)人的生活,讓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在新時代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
1.千年以前“外賣”就已萌芽
下班累了不想做飯,怎么辦?只要打開手機動動手指,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快遞員捧著一份熱乎乎、香噴噴的外賣送到你面前,大快朵頤方便至極。
外賣作為一種獨特的營銷方式,最初是為滿足不在店內消費的顧客的特殊需求而提供的一種食品打包或外帶服務。隨著互聯(lián)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網購平臺和移動支付的催化下,快遞員可以外送上門,更加快捷省事,深受年輕人的歡迎,逐漸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
實際上,外賣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早在千年以前的盛唐或更早就已萌芽,特別是到了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宋朝,酒肆食鋪林立,飲食文化繁榮,餐館酒樓的外送服務在這種背景下形成風氣。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記錄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書中記載,當時東京商業(yè)繁榮發(fā)達,“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意思是,街道上處處是擁擠的門戶,到處都有茶坊、酒館、市集或賣吃食的。有錢人通常都不在家中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段淞峙f事》《都城紀勝》《夢粱錄》等南宋著作中也收錄了大量臨安酒肆飯店和美食菜品的資料,“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鲞臘等鋪。蓋經紀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買見成飲食,此為快便耳。”據(jù)記載,若當時有人不愿在店里吃,又不想在家做飯,只要先派個伙計來點菜,“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相當于如今打個電話或登錄APP點餐,飯館就實行上門服務,派專人“就門供賣”,送到后再付錢。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畫中就記錄了一個拎著食盒、正去送外賣的飯店小伙計,其舉止神態(tài)細膩逼真,令人嘆為觀止。
外賣在西方的歷史并不久遠。直到近代工業(yè)革命之后,隨著大城市人口密集、商業(yè)發(fā)達后才漸漸興起。直到今日,外賣食物常被視同為快餐,多是比薩、炸雞、中餐炒飯等。20世紀50年代是美國現(xiàn)代外賣的“誕生期”,在很多市區(qū)內,意大利餐館和中餐館與早期的漢堡店爭奪購買外賣食品的顧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