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從制度功能的角度看,新型政黨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具有民主的真實性、治理的有效性、決策的科學性,這是我們理解新型政黨制度的“功能之維”。西方攻擊中國政黨最多的一個問題就在于他們以競爭性的政黨制度來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他們認為,競爭性的選舉、多黨輪替構成了民主制度的核心。我們要破除這種理念,樹立一種新的民主的價值論,就是衡量一種政黨制度是不是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關鍵不在于政黨制度自身的形式是不是競爭性的,而是在于它是否反映并實現了民主的價值和內容。
我們要理解新型政黨制度,建構我們的話語體系,第一要堅持民主價值。民主的價值和本質是什么?我們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者堅信,我們的民主一定要保證公民的權利,并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我們一直基于這樣的認識和高度去做。當然,在制度方面還需要繼續(xù)完善,那是另外一個問題。第二要堅持“人民中心論”。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人民中心論,他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4000多字的內容,84次提到“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等等。
談到治理的有效性,從經濟發(fā)展、社會福利、安全感受等多方面衡量,我們的治理績效都是很好的,而且避免了西方那種政黨輪替帶來的政策的不穩(wěn)定性?,F在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認為需要思考政黨治理的現代化。
在決策的科學性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通過“商量民主”的形式,有效避免了政黨間的惡性互斗,實現了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的良性互動,建構了政黨政治的新形態(tài)。執(zhí)政黨通過制度性的渠道與方式,在作出決策之前,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的意見,民主黨派也充分發(fā)揮其建言獻策、民主監(jiān)督等政治功能,這樣就能夠凝聚各階層智慧,保證國家政策的一貫性和高效率。在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能稱之為最真實、最廣泛、最管用的民主。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把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堅持好、發(fā)展好、完善好。”作為有根、有魂、有能的新型政黨制度,我們一定要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來思考中國的政黨治理現代化問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進一步強化黨的紀律監(jiān)督,進一步完善政黨協商制度,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
二、新型政黨制度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
對外,面臨著西方國家對我們政黨制度的誤解、非議,乃至責難。他們用他們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政黨,我們面臨著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構建的問題。新型政黨需要構建一個具有四個維度的話語體系,即概念、理論、制度和實踐,這四個維度應該是能夠相互結合、相互銜接、相互解釋、相互印證的。
對內,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可能更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方面面。比如,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階層分化,網絡社會來臨等,給我們黨帶來很多挑戰(zhàn)。
下面,我著重從政黨認同的理論來分析一下新型政黨制度所面臨的一些問題。2013年,我做過一個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課題,主要是以大學生作為基本樣本,從認知、情感、評價、行為四個維度設計問卷,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傮w上說,大學生對政黨政治表現出較強的理性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持支持和肯定態(tài)度,但仍舊有一些大學生對競爭性的政黨制度心向往之。調查結果還表明,大學生對執(zhí)政黨認同度比較高,對參政黨認同度明顯比較低。很多學生甚至都不知道我們有幾個民主黨派,能夠說出民主黨派的指導思想、民主黨派的領導人,當然就更少了。
在被問到出于何種動機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生的回應不盡相同,有歷史因素,即中國共產黨有著光榮而偉大的過去;有意識形態(tài)要素,即中國共產黨有著先進的政治理念;有領袖因素,即中國共產黨有著先進的領導者;有組織因素,即中國共產黨有著眾多優(yōu)秀的黨員和完備的組織系統(tǒng);還有功績性因素,即中國共產黨有著出色的執(zhí)政或工作績效。而認為加入中國共產黨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功利主義選擇占了23.4%,占比最多。可以看出從政黨認同的形成基礎而言,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而大學生選擇入黨更多的是一種在現行政治體制下的理性、功利選擇。
理論上而言,政黨認同作為一種長期的穩(wěn)定的心理認同,如果其基礎更多地依靠內部因素(比如政黨意識形態(tài)、政黨組織、政黨領袖)等,其穩(wěn)定性就相對較高;而如果是更多地依賴外部因素(比如執(zhí)政績效、選舉策略等),其穩(wěn)定性程度就相對較低。從世界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史來看,西方國家政黨認同的形成基礎從來自政黨意識形態(tài),到更多地憑借政黨組織的制度化和動員力,再到更多地依賴政黨領袖的個人魅力、再到更多地仰仗執(zhí)政績效、選舉策略等,實際上正是西方政黨政治的衰弱,政黨政治的認同出現危機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政黨認同基礎的多元化,認同的理性傾向和功利意識的凸顯,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世情、國情的變化對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認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第一,主流意識形態(tài)面臨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對外開放和全球化使西方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使各種思想有了滋生的土壤,公眾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種主義,這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大眾對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隨著政治世俗化對人的精神的解放,社會公眾習慣于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來評價政治。這些變化無疑大大增加政黨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難度,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認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