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云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冷門“絕學”重大專項首席專家、中央美術(shù)學院博士
一、從書論、畫論看書畫中蘊含的哲學
“中國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shù)”就是古書畫,“士大夫”是指古人,古書畫體現(xiàn)了士大夫(古人)的審美理想,是一種文脈的延續(xù)、一種人文情懷。那么這種理想和情懷表現(xiàn)在何處,是怎樣得到體現(xiàn)的呢?
在中國古代,各個學科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部典籍,比如《史記》,它既是史學巨著也是文學巨著,因此有評價說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莊子》,既作為哲學名著體現(xiàn)了道家的精神,又憑借其瑰麗的想象和準確形象的比喻成為文學名著,為中國文學史開了浪漫主義先河。而歷代的文章、詩詞、繪畫和書法,乃至于音樂,也是一個組合體,繪畫中有音樂,音樂中有哲學,書法中有情懷。由此可見,哲學的載體可以是文章、詩詞、繪畫、書法,甚至音樂。除了文字以外,哲學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一幅畫里、一段音樂里,如果一位畫家或是音樂家沒有人文底蘊,那他的創(chuàng)作肯定是沒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今天的講座,就讓我們來探討下書畫所表現(xiàn)出的哲學,即文人士大夫在書畫中所寄托的審美理想和人文情懷。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書畫實踐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作,都由一套固定的理論來指導。在中國古代,指導繪畫實踐活動的理論叫“畫論”;指導書法實踐活動的理論叫“書論”。正因中國古代的書畫從很早以前就受到繪畫書法理論的指導,古人所寄托的情懷既體現(xiàn)在繪畫書法作品本身中,也體現(xiàn)在繪畫書法作品的評論中。
無論是文字、繪畫、書法還是其他創(chuàng)作,實際上都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那就是創(chuàng)作者心里的東西,創(chuàng)作者想傳達給其他人自己的內(nèi)心的想法。比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句話是說音美之極為無聲,象美之至為無形。宇宙中有一種非常大的聲音,但是很少有人聽到,它大到已經(jīng)聽不見了;宇宙的空間非常大,大到?jīng)]有任何一種形狀可以界定它,大到無以形容。這其實是老子提出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而非人為的美?;蛘吒_切地說,與其說這是一種美學觀念,毋寧說是老子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他感悟出來的,他所認為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于是他就這樣寫了出來。
我們再來看孔子的思想,往往一說到孔子,大家就會想到孔子是一位教育家??鬃诱f:“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按照我的理解,孔子說的這句話其實是在和老子闡述同樣的一種人生理想。“冠者五六人”指的是同道者,“童子六七人”說得是他的學生;這樣的一群人一起春游踏青,一起學習論道、體味人生,最后再沐浴著微風,唱著歌回家,一看就是一幅很歡樂的畫面。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學生,號稱弟子三千,其實傳道授業(yè)就是他本人的人生理想,他也是這么做的。
文字的東西先講到這里,接下里我們聊聊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就屬于畫論,它提到了一種“暢神說”,就是說山水畫可以令人的精神感到愉悅?!懂嬌剿颉分姓f:“夫以應(yīng)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yīng),心亦俱會。應(yīng)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這句話詳細描繪了古人是如何把山水中所體現(xiàn)出的本質(zhì)的東西演繹到畫中去的。具體來說是人們通過眼睛攝取山水的性靈并心領(lǐng)神會,就明白了世間之理,然后再將這種“理”注入到畫中山水的“形”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