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生活其實很簡單,是我在操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操控我。
0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儀式感成了一個自媒體文章熱詞。
一個人吃飯,要給它起個名字,叫一人食。還要配上素色的桌布,木筷子,淘來的和風小碗,用90度拍下照片。
讀書的時候,要關(guān)掉手機,斷網(wǎng),倒上一杯茶或者咖啡,一定要是紙質(zhì)書,打開臺燈,翻開一頁,慢慢品味。
買來許多無用的小物件,擺在窗明幾凈的角落,每天拂拭,打掃,讓陽光照進來,曬在它們身上。
還有愛情里的儀式感:戀愛紀念日,約會紀念日,520,七夕,圣誕節(jié),鮮花,高檔西餐廳和明亮得纖塵不染的燈光。
這些……怎么說呢,其實也不壞。
我不是要抨擊儀式感。
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是會去尋求某種儀式感的人。
比如,寫作的時候,我不會一直坐在電腦前碼字,而是會站起來,在客廳里來來回回、一圈一圈地踱步,抑或掃地,整理衛(wèi)生。
一邊做事,一邊讓腦海里的概念和想法自由浮現(xiàn)、自由組合,直到構(gòu)造出一個精巧的模型時,再把它寫下來。
前公司是一家非常精干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深諳儀式感的道理。
每周五的下午,慣例都要開個周會,放下所有的事情,所有人聚在一起,看看數(shù)據(jù),聽聽CEO講話。
平時來了新人,總會由HR帶著巡一遍樓,巡到的部門要起立鼓掌。
離職的時候,離開的人會在大群里發(fā)個紅包,寫一句在這里的日子很開心,謝謝大家,然后大家紛紛送上一句前程順利!
盡管可能壓根沒幾個人認識他,盡管這樣的行為沒太大實際意義,但的確會讓每一個人感到:
你是活在一個集體里面,你在跟大家一起,做著一些正當、重要、有某種象征意義的事情。
我想,大多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追尋儀式的人,其實也是一樣的:
通過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儀式,讓日常生活呈現(xiàn)出某種與眾不同的重要性。
這也是我們用來對抗日常的最好武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