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人文理念,我們先談?wù)労螢槲幕?ldquo;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此語出于《周易》:“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什么意思呢?整段話是說,氣候有冷有暖,是天的樣子(氣象)。文治教化而(讓百姓明白)有所止(止乎禮),是人類社會的樣子。觀察天的樣子來明晰季節(jié)變化,觀察人類社會的樣子,以教化世界。古人對文化的解釋,就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體悟和對人類社會的反思。因為古人不能用現(xiàn)代科學(xué)體系去解釋很多的事情,所以,必然對大自然抱著崇敬之心、敬畏之心。這種心態(tài)以一種藝術(shù)化的結(jié)晶——神話傳說與物質(zhì)化的結(jié)晶——祭祀作為表現(xiàn)形式。所以,古琴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候不單是一種娛樂工具,更多是傳達人們的自然頓悟。
大家知道,1978年美國旅行者1號飛行器飛出銀河系的時候帶了一張叫《地球之聲》的唱片,這個唱片是鍍金的,唱片內(nèi)容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記錄了銀河系、太陽系,還有地球的位置和情況;第二部分記錄了人類的語言,其中包括了中國的語言,粵語、江浙語等;第三部分介紹了地球上的風(fēng)貌,包括了風(fēng)聲、雨聲、雷聲、鳥獸聲等;第四部分記錄了人類的文化,有貝多芬、巴赫的名曲,有各國的民族樂曲,包括中國古琴音樂《高山流水》等??梢娒绹嗽谶x擇世界文化代表性作品的時候,把音樂當(dāng)成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先說說古琴的構(gòu)造,剛才我們提到古琴是來源于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rèn)識,來源于他們在勞作中對自然的發(fā)現(xiàn),所以古琴在設(shè)計的時候包含了古人對于時間、空間還有自然的理解。比如,古琴的上半部是圓的,下半部是平的,這個就迎合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同時琴長三尺六寸五分,13個徽代表著12個月,加一個閏月。中國人最開始制造古琴的時候不光是把它作為一種樂器,不光考慮了樂器的合理性,還考慮了很多人文、宗教、文化甚至是對自然的理解。
古琴有很多制式,不同的制式之間主要是外形的差別,命名有兩種,一種是以外形命名,比如,焦葉式、連珠式;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是用人名來命名,比如,神農(nóng)式、仲尼式。古琴的設(shè)計有兩個重要的特點:第一,琴長三尺六寸五分,就是2米左右。這樣的長琴有什么特點,我們想象一下編鐘,一敲聲音很大、很優(yōu)雅,實際上這跟它的尺寸有關(guān),振動越長它的延音就越長,古琴也是這樣。第二,古琴雖然很長,但是它是一個小腔體樂器,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中間的音箱空間非常小,非但很小,而且在兩個共鳴點上分別有兩個木頭,把這兩個板連起來,這兩個木頭會很大程度的限制,古琴的聲音。
這聽起來自相矛盾,從現(xiàn)代人們的觀點和樂器制作的角度來說,聲音小是不合適演出的,因為演出是外向的,要讓別人聽到,聲音小就會有限制。
那么,為什么古琴要做成這樣?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古琴興衰的時候就會詳細的介紹一下。
古琴的演奏技法不同,可以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叫空弦,就是右手彈奏,左手不挨弦的方式,這個音量相對大一些,延音最長,聲音很低。第二種叫實音,是以右手波弦左手按音,類似于現(xiàn)在的大提琴、小提琴和吉他的演奏方式,通過改變左手的位置控制音高,這樣的聲音相對來說音量小一些,同時延音短一些。第三種叫泛音,泛音指的是通過琴弦產(chǎn)生聲音,非常的空靈,這種聲音給人一種抽象化的感覺。古琴有很多不同的共鳴點,所以,古琴被稱為泛音之王。
舉例而言,假如我想表達一種真實的場景,我可以通過空弦營造氣氛,如《漁樵問答》這首曲子,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利用空弦營造了深山的感覺。如果想表達意境,比如流水的意境、空靈的意境,古琴可以利用自己泛音多的特點來表達,其中代表作是《瀟湘水云》,它的開曲用了一大段泛音表達瀟湘水東去的意境。實音可以表現(xiàn)具像的產(chǎn)物,對于抽象意境的表達,比如空靈的意境,人的心境可以通過泛音來表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