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落選中央執(zhí)行委員
黨的三大共選出14人組成新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但候補執(zhí)行委員李漢俊從未到職,張連光不僅未到職,不久更攜款潛逃。除去這兩人外,實際上參與第三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領導工作的是余下的12人。
據(jù)瞿秋白筆記,三大上的選舉票數(shù)是:“獨秀(40),和森(37),守常(37),荷波(34),澤東(34),朱少連(32),平山(30),項英(27),章龍(25)。候補:鄧培,張連光(潛逃),梅坤,李漢俊,鄧中夏。”
可見,第二屆中央領導成員中的多數(shù),如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李漢俊、鄧中夏繼續(xù)當選,而且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都是選票最多的。高君宇則因北京區(qū)委的羅章龍、鄧培當選而落選。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黨的一大、二大中央領導成員張國燾因為搞“小組織”活動、激烈反對國共黨內合作而落選。
同前兩屆相比,第三屆中央領導集體具有新的特點。
一是新成員居多。14人中有9名新成員,占64.3%;中央局5人中有3名新成員,占60%。本屆成員平均年齡33歲,最大的是陳獨秀,44歲,最小的是項英,25歲。這些領導成員都是正當青壯年,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熱情高,干勁足,思維敏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
二是出身勞動家庭者居多,代表性廣泛。實際擔當工作的12位委員中,出身工農(nóng)勞動家庭的8人,占66.7%。他們分別來自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長沙、安源、唐山各區(qū)委地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他們對中國農(nóng)村、城市、工廠、鐵路、礦山等各地方的實際情況有著深刻的了解,這非常有利于中央決策能夠密切結合實際。
三是均經(jīng)過實際斗爭鍛煉考驗,具有四五年學運、工運、農(nóng)運經(jīng)歷,任過黨、團、工會的基層、中層、地區(qū)領導職務,有相當?shù)墓ぷ鹘?jīng)驗。大多數(shù)理論思想水平高,組織領導能力強,政治堅定,斗爭性強,作風深入,重視團結,善于聯(lián)系群眾。
羅章龍稱:“‘三大’選出的中央委員會顯示了工人革命政黨,陣營頗為嚴整,工作效能亦高,為前兩屆中央所不及。”
楊之華主動提出不當中央委員
只要到過河北西柏坡的人,都會對紀念館前廣場上的中共五大書記塑像印象深刻。五大書記,就是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選出的5位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這五大書記中,除朱德外,其余4人都在1927年召開的黨的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成員。其中,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是首次當選中央委員進入中央,周恩來還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進入中央核心領導層。毛澤東雖然是繼三大后第二次進入中央并且只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但三個月后,他便以此身份出席八七會議,在會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這就是后來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赫赫有名的“毛委員”。
除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外,黨的五大選舉的中央領導機構中還有一大批令人耳熟能詳?shù)拿郑忽那锇住⒉毯蜕?、李立三、張?zhí)?、王荷波、項英、陳潭秋、林育南、郭亮、惲代英、彭湃、楊之華……這個群星璀璨、藏龍臥虎的超豪華陣容表明,五大并非鄭超麟所說的,只是為了孤立陳獨秀而進行的“清君側”。
五大選舉過程中,還有一些代表認為自己能力資格不夠,主動要求退出中央委員會。如在大會主席團討論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時,曾推選過我國工人運動的老前輩、紡織女工出身的張金保。但她謙虛地說,“自己水平太低,對許多問題還不能很好地理解,許多革命道理也不能充分消化,當中央委員不夠條件。”經(jīng)她的一再推辭,大會主席團接受了她的請求。
另據(jù)張金保老人回憶,瞿秋白夫人楊之華也被選為中央委員。大會表決后,在院子里休息時,楊之華對瞿秋白說:“秋白,我當不好中央委員,你說怎么辦?”瞿秋白說:“這是大家選的,你當不了,就應該向大會聲明。”當大會繼續(xù)進行時,楊之華向大會提出不當中央委員的要求。張金保是當天大會的執(zhí)行主席,就對楊之華說:“之華,你不要推辭了。代表們是看到你能勝任這個工作才選你的。你有文化,有工作能力,大家信任你,就應該努力干。”楊之華見會上有幾個同志表示支持張金保的意見,便接受了。
以上足以說明,五大確是一次集中選拔全黨精英的群英會。五大為什么能開成這樣一個會議呢?陳獨秀在五大的報告中就說過:
“……我們的工作仍然在開展著,9個中央委員是不夠的。中央工作更感到困難的是,甚至9個中央委員也不能經(jīng)常在一起工作。在中央一起工作的只有兩三個委員,有時只有一個委員。這樣一來,中央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獨裁。”
“……總之,黨中央不很健全。我們黨目前還不是一個有完善組織的黨,而是各個共產(chǎn)主義者的小組。地方組織比中央好些。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我們就只有各省的黨。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我們必須指派更多的同志到中央工作,否則,我們就會面臨危險。在組織工作方面,最重要的是使中央成為強有力的中央。如果情況仍像現(xiàn)在這樣,也就是說,黨的領導機關不能成為更強有力的機關,那下層組織的情況就會很糟糕。”
陳獨秀的說法并非危言聳聽,而是切中時弊。經(jīng)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洗禮,中國共產(chǎn)黨已經(jīng)從一個只有幾十人到數(shù)百人的秘密組織,迅速發(fā)展成為擁有近5.8萬名黨員的全國第二大政黨。此時,如果還沒有嚴密健全的組織和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確實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黨的五大在黨的建設特別是組織建設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在黨的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多項“第一”:第一次將“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正式寫入黨章;第一次決定籌辦中共中央黨校;第一次把黨的組織系統(tǒng)劃分為中央委員會、省委、市(縣)委、區(qū)委四級,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從黨的一大到四大,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領導機構都稱為中央局或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人數(shù)一直很少。到了黨的五大,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領導機構人數(shù)才大幅度增加,并且第一次采用“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名稱,首次將中央的日常工作機構與決策機構分開,從而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體制。這種組織制度和領導體制,80多年來,除中途有個別調整外,一直沿用至今。它對于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民主集中制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經(jīng)過血與火的革命戰(zhàn)爭洗禮和生與死的白色恐怖考驗,黨的五大選出的55名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候補監(jiān)察委員,先后有26人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雷曉暉是五大代表中唯一的一位百歲老人,2005年1月8日病逝,這一天離她百歲生日只差12天。她是最后一位離世的黨的五大代表。
(作者李穎為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員。本文內容選編自李穎著:《黨代會歷史細節(jié)——從一大到十八大》,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