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西方新聞觀成為社會十分關注的思想議題。受其影響,有人要求“信息自由流動”,行使新聞媒體作為“無冕之王”的“第四權力”;有人不僅質疑“黨管媒體”原則,還肆意曲解“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新聞輿論關乎旗幟和道路,關乎國家前途命運,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當前,需要加強辨析引導,進一步把握西方新聞觀的根本政治指向。
西方新聞觀的理論觀照
觀者,總看法也。新聞觀是對新聞現(xiàn)象和新聞活動基本問題的總看法,是世界觀、價值觀在新聞方面的體現(xiàn)。從西方新聞觀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比較中,能夠看到它們的重大差異。
整體看來,西方新聞觀在“新聞自由”口號下展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黨性原則”為前提,由此形成了幾個重要區(qū)別:一是在性質定位上,前者反對政府干預新聞活動,寄望在“思想自由市場”的爭論中得到正確結論,后者認為新聞是國家事業(yè)的組成部分,需要在政府管理下開展工作;二是在職責功能上,前者把新聞媒介說成“社會公器”,強調它具有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第四權力”,后者認為新聞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需要遵守宣傳工作紀律;三是在報道內容上,前者宣稱新聞報道要“客觀中立”,保持超然態(tài)度,后者要求把握導向,發(fā)揮社會輿論引導作用。
根據(jù)“報刊的四種理論”,西方新聞觀當屬自由主義理論傳統(tǒng)的當代延續(xù)。在早期,這種報刊理論在普及知識、開啟民智、反封建束縛、促社會發(fā)展方面,有其歷史進步性。同時也要看到,這種理論是資本主義制度在媒介觀念上的反映,如同放任市場作用會導致經濟危機一樣,建立在抽象理性人基礎上的“思想自由市場”也可能導致社會危機。進入20世紀后,西方片面追求“新聞自由”使資本控制了媒體,壟斷扼殺了思想自由市場,煽情新聞大行其道,揭丑報道充斥眼球,建立“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呼吁日顯迫切。
在冷戰(zhàn)時期,“新聞自由”成為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思想武器。指導冷戰(zhàn)斗爭的《十條誡命》曾說:“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宣傳工作,……只要他們向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成功了一半。”21世紀以來,有西方國家提出,在國際博弈中媒體是決定性的對抗平臺,因為“虛擬沖突和認知傷害與現(xiàn)實沖突、現(xiàn)實傷害一樣重要”,并且認為用非軍事行動(勸說和激勵)贏得意識形態(tài)對抗的作用更為重要。這樣,西方新聞觀演化為一些國家開展和平演變的工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