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印度洋與中國政策(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張文木:印度洋與中國政策(2)

——目標:2049

美國、蘇聯(lián)早年也是從國內(nèi)看問題,有事先看國內(nèi)地圖;后來隨著它們的經(jīng)濟走向世界,有事時政治家們就先拿起世界地圖,從世界情勢的變動中理解國內(nèi)政治。比如美國的國務院所關注的多是其他國家外交部管的事。未來中國的學者乃至軍人,也要學會從世界體系的視角觀察問題,目前中國的發(fā)展已進入這個階段。這是一個全新的視野。

海權研究必須有世界體系的坐標,這樣才能理解地緣政治所包涵的道理。比如最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受到大國的關注。只要瞥一眼亞洲地圖就不難看出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這兩個地方是東南亞地緣政治的中心地帶。印度尼西亞地形破碎且地域廣大,本身就是一個四戰(zhàn)之地,南邊有澳大利亞,北邊有菲律賓和越南,這使得印尼的安全形勢非常脆弱,其國防成本及遠交大國的外交需求也相應增大。所以從自身考慮,遠交近防是其外交的優(yōu)先選擇。同時,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還是馬六甲海峽的三個共管國。從這些角度看,印度尼西亞可作為中國在東南亞國家中的戰(zhàn)略支點國家。支點國家不單是受惠國家,而且是必須重視的國家。

(二)地緣政治戰(zhàn)略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關節(jié)點

地緣政治戰(zhàn)略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關節(jié)點,與誰都是“伙伴”,其結果就是跟誰都不是伙伴。與鄰為伴、與鄰為善都沒有問題,關鍵是與誰為伴、與誰為善。這要分析哪里是主要矛盾,哪里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中南半島,越南是問題的主要矛盾,越南地緣政治的優(yōu)點是海岸線漫長,其脆弱性也是版圖狹長。這一特點使柬埔寨成為中國解決中南半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統(tǒng)一后的越南也意識到其狹長版圖的脆弱性,于是在1979年入侵柬埔寨,想拿下整個中南半島,以改變其地緣政治的脆弱性。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當年中國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對于亞洲和平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什么這么說呢?

大家看歐洲地圖就會明白這點。在北半球北美、亞洲、歐洲三大板塊中,歐洲的破碎程度最高,其特點是從中心即意大利北部開始破碎的。“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公元800年,繼羅馬帝國之后,查理大帝將群雄紛爭的歐洲歸于一統(tǒng),其歷史貢獻類似中國的秦始皇,可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統(tǒng)一的歐洲就為查理大帝的三個“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孫子于843年用一紙《凡爾登條約》一分為三,這不僅奠定了后來意、法、德三國的雛形,而且在歐洲大陸地緣政治中深埋了極難修復的破碎性的根基,這反過來為歐洲綿延千年之久的混戰(zhàn)及地處歐洲大陸邊緣的不列顛島國最終成長為世界大國提供了天然的地緣政治條件。

地區(qū)版圖破碎并不怕,最怕的是象歐洲那樣的對稱性破碎。一旦對稱性破碎局面形成,這個地區(qū)就沒有希望了,因為地區(qū)被攔腰斬斷了。司馬光可能也注意到這一點,他在寫《資治通鑒》時將周天子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為開篇,就在這一年晉國正式分封韓、趙、魏為諸候,其后果與公元843年將歐洲一分為三的《凡爾登條約》一樣,造成中國幾百年的“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圣賢之后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的戰(zhàn)國形勢。

圖片1

司馬光評論說:“故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禮壞,乃天子自壞也。”若將這句話移至公元843年的歐洲,我們也可看到“非三晉之禮壞”,而是查理“自壞”,即查理大帝對羅馬教廷缺乏足夠的警覺,其無原則地扶持羅馬教廷政策是導致歐洲后來分裂并日益碎片化的原因。好在中國的此種亂局于公元前221年為秦王嬴政定為一統(tǒng),中國由此有了在亞洲迄今不能撼動的主體性大國地位,而歐洲——盡管他們也出現(xiàn)過法國黎塞留樞機主教(1585~1642年)、拿破侖一世和德國腓特烈一世(1122~1190年)、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等試圖統(tǒng)一歐洲的強勢人物——就沒有這樣的幸運。

(三)印度洋是世界海權的中心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當代世界地緣政治體系構成的基本特征。“一個中心”,就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區(qū);“兩個基本點”,就是大西洋及其兩岸地區(qū)與太平洋及其兩岸地區(qū)。這不僅是因為中亞和印度洋是世界地緣政治的“心臟”地帶,而且是因為這里也是世界工業(yè)礦物質(zhì)資源,尤其是其中油氣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帶。“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地緣和資源這雙重誘惑招致近代以來幾乎所有強國都將目光鎖定在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區(qū),并為此展開了生死博弈。

為什么說印度洋是世界海權的中心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不僅豐富而且關鍵,是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路必經(jīng)之地。其中,馬達加斯加、迪戈加西亞和斯里蘭卡,是控制印度洋的關鍵島嶼。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馬達加斯加是歐洲進入印度洋的必經(jīng)之路。蘇伊士運河開通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印度洋更多的是指北印度洋,因為從這里可以經(jīng)蘇伊士運河直接進入歐洲,馬達加斯加的地緣政治位勢也就相應地大幅下降。但它仍對控制西印度洋以及東部非洲沿岸地區(qū)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跳板作用。蘇伊士運河開通了后,迪戈加西亞、亞丁灣和馬六甲海峽的地位同步提升。如果我們可以將印度洋中的這些島嶼列入地緣政治的一級位勢,那么,在此之下的阿明迪維-拉克沙群島、索科特拉島和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則居于二級位勢,一旦控制前二者,就和迪戈加西亞一道鎖住了從阿拉伯海經(jīng)印度洋東入太平洋進入亞洲、西入紅海進入歐洲的通道,而控制后者,就鎖住了馬六甲的西北出口。

責任編輯:葉其英校對: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