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階段的群眾路線和“新的裝備”
中華民族正處在一個和平崛起的新時代,同時又正處在一個信息革命日新月異的新時代?;ヂ摼W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群眾離不開的“新空間”,同時也成為黨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新的裝備”。這是新階段的群眾路線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新特點。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是科學技術領域的深刻革命,而且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新覺醒,標志著人類文明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與此同時,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網絡空間存在“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和“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兩種狀況。這就叫做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正是針對這種狀況,習近平同志強調推進網信事業(yè)發(fā)展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
首先,“以人民為中心”六個大字,指明了中國的網信事業(yè)不姓別的,姓的是“人民”。而當前在國際范圍,網信時代究竟是強權稱霸時代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這可是擺在世界面前的一個大是大非問題。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世界各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針大相徑庭。有的是為了控制世界輿論,有的甚至把互聯網作為干涉別國內政甚至顛覆別國政權的工具。凡此種種,都從根本上背離了互聯網應有的時代精神。形勢要求我們,一定要以高度自覺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互聯網,堅持網信事業(yè)是人民的大事業(yè)、網信時代是人民的大時代。這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待互聯網發(fā)展問題上的世界觀。
其次,中國共產黨的“辦網”路線,就是為人民辦好互聯網。中國網信事業(yè)的發(fā)展,從大處講,是為了抓住機遇、趕上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細處講,是為了給人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fā)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特別是,習近平同志還滿懷對廣大農村人民的深厚感情,專門強調指出“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要求“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表明了中國經由解決農村互聯網短板問題來解決數字鴻溝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決心。從指導方針到具體要求,事事處處想的都是造福人民。這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待互聯網發(fā)展問題上的價值觀。
再次,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也是一個民意大平臺。億萬網民在網上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特別是對他們關于國家、關于社會、關于工作、關于人生的看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網民大多數是普通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各自經歷不同,觀點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門的,其中也還會有這樣那樣的怨氣怨言、偏頗看法。那么,怎樣對待這種情況呢?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他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要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特別是,他強調對網民的觀點和看法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這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網絡群眾觀。
最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網”路線,不僅要為人民,還要靠人民。無論網絡發(fā)展還是網絡治理都要依靠人民,要推動網信事業(yè)從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的治理轉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一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包括增強互聯網企業(y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要接受人民群眾對互聯網的監(jiān)督。人民的監(jiān)督和批評,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的,也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不僅要歡迎,還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