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從學理上講,是人們關于特定事物對于人所具有的意義的認知。價值觀是在人們的社會實踐與理性進步中所產(chǎn)生的精神訴求,對于人們的行為和思想都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影響。核心價值觀更是價值觀濃縮的結晶,在整個價值觀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導作用,指導著人們在各個方面的社會實踐。在我國當前的法治建設中,如何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作用,發(fā)揮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效用,是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
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國法治建設
價值觀對于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人們的社會實踐總是在一定價值觀引領下進行的,無法離開必要的價值觀引領。只有在良好的價值觀引領之下,人們才可能作出良好的社會行為,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人們通過自己符合價值要求的社會實踐,在滿足社會價值要求、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同時,達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使自己夢想成真。
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已經(jīng)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大以來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還作出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法治建設對于當今中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xiàn),是法治理想現(xiàn)實化的實際行動。法治建設作為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離不開必要的價值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提供了最好的價值導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個不同側重方面的二十四字要求:側重于國家方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念;側重于社會方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念;側重于公民個人方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觀念。國家、社會、個人三個不同側重方面的價值訴求雖然有所分別,但都共同需要以這些價值觀作為整體的引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豐富內(nèi)容。在法治建設之中,這三個方面、二十四字均缺一不可。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和具體的引領之下,中國的法治建設才能取得預期成果,才能有力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偉大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法治建設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念
就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念來說,對于法治建設的意義是極為重大的。
富強與法治建設,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法治建設的順利推進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一個法治完備的國家往往都是以一定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為前提的。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國家財富的不斷累加,本身是法治建設的經(jīng)濟基礎和物質基礎。在執(zhí)法和司法上,執(zhí)法或者司法活動的順利開展,往往需要必要的物質保障。一支良好的執(zhí)法司法專業(yè)隊伍,必須要有必要的物質保障包括辦公場所、車輛配備、裝備設施等乃至工資待遇等,這些都與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關系。富強的國家能夠提供更好的執(zhí)法、司法環(huán)境與條件,使法律的實施獲得更好的社會效果。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助體系的建立,對于國家財力的依賴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樂助的國家,必無快樂之人民;沒有財力的國家,難有樂助之善行。當然,國家的富強一定是以人民的富裕作為基礎的。沒有民富必無國強,民富必須被擺到首要的位置,這是政治倫理的要求,這是人民共和國本質的體現(xiàn)。
至于民主,它本身就與法治緊密聯(lián)系。民主興,法治才會興;法治興,民主才會興。沒有真正的民主,就沒有真正的法治;沒有真正的法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那種以為法治可以長期脫離民主而建設的觀點,是錯誤的,在實踐上也必然是失敗的。民主既是法治的政治基礎,也是法治的理想目標。法治的歸宿最終一定為了人民,為了人民能夠當家作主,能夠幸福美好。
就文明與法治的關系來說,法治本身就是文明的產(chǎn)物,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成果,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法治建設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了防止人類的墮落與惡行,以保護人類文明,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
和諧,是指各種元素之間有機協(xié)調的美好狀態(tài)。一個國家或者社會要贏得和諧美好,就必須依賴法治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前提、秩序環(huán)境和國家的強制力保障。沒有法治,必無和諧。和諧是法治能夠順利推進的前提,法治是和諧能夠造就與持續(xù)的保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