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不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對于先秦時代的貴族來說,這個講究還是很嚴格的。屈本來是地名,據(jù)說在今湖北秭歸一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其子孫遂以屈為氏。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所以,只能稱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稱羋原或羋平。
《羋月傳》熱播的時候,有人說,“羋月”這個姓名是不準確的。羋月出自楚國宗室,為熊氏。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熊月”。是不是這樣呢?當然不是。羋月的原型是羋八子,就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歷史上實有其人。《史記》上說,羋八子“其先楚人”,故姓羋。姓所以別婚姻,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先秦時代的人特別重視這一點。娶女子必須知道她的姓,所以婦人稱姓;也正因為如此,“羋月”是不能叫“熊月”的。
按周代禮制,同姓不通婚
孔子:因昭公躺槍
春秋晚期的魯昭公干了件糗事: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國君娶夫人不是很正常嗎?這事糗就糗在魯、吳為同姓之國,按周代禮制,同姓不能通婚。
所以這件事讓很多人為難。首先魯昭公就很為難,怎么稱呼這位夫人呢?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所生長之國名加她的本姓,那么,這位夫人依禮應當稱為吳姬。如果把姬字叫出來,那不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國君娶了同姓人家的女子嗎?于是為了隱諱,只好改稱為“吳孟子”。
要知道,姓與氏產(chǎn)生的時間和條件不同,其社會職能也不一樣: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jù),即同姓不能結(jié)婚;氏則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即平民無氏,只有貴族才有氏。我國自古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大意是如果近親結(jié)婚,可能導致后代不繁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