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貪吃
吃水果要連樹帶根運北京,一路上澆水
規(guī)矩是相同的,但每一任皇帝對于吃的態(tài)度則各有不同。
康熙和雍正兩人特別自律,生活非常簡樸,康熙自己更是懂很多醫(yī)學(xué)知識,知道吃飯“不可多食”,不是這個時令的東西不食,晚飯少食甚至不食。
乾隆則奢侈得多。他趕上了好時候,也有這個興趣愛好。乾隆時期,每年立秋之后,每餐桌子上要有兩個暖鍋,立冬以后要有兩個火鍋,吃不吃不一定,但這是他的制度。
清宮御膳用的原材料主要靠全國各地進交。乾隆年間,盛京進交鹿、狍、熊、野豬、野雞等;黑龍江、吉林、張家口每年按定量交鹿尾、野豬、鱸魚、細鱗魚和乳油、乳餅;蒙古王公交煺羊、黃羊、鹿尾。除了這些大宗的食材,全國各地的土特產(chǎn)也會源源不斷地涌進皇宮。比如山東海參、杭州醬菜、浙江龍井、福建燕窩、漳州果脯、陜西掛面、浙閩荔枝、廣東黃桔等等。
御膳房廚師會把這些食材增減搭配,根據(jù)皇帝的口味制成御膳,廚師們遵循的標準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調(diào)和。無論是日常進膳還是筵席,皇帝的膳桌上總是冷與熱、甜與咸、葷與素、干與鮮、大與小搭配出現(xiàn)。
乾隆皇帝的膳單中常會出現(xiàn)一道叫做“廂子豆腐”的菜,《御茶膳房·膳底檔》記載了其做法,就是用香芹、蘑菇、筍丁、蓮子、紅棗、苡仁等原料放進油炸豆腐中。
乾隆究竟會吃到什么程度,從水果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二。他很少吃水果,但要吃就吃最新鮮的,楊貴妃吃荔枝是快馬送來,乾隆是直接一整棵樹連盆運到北京,一路上澆水,到了再摘下來,這都是有檔案文字記載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