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6年的情況來看,從農民手里拿過來土地,國家要進行一些基本的“七通一平”改造,然后土地就開始轉讓。從全國108個監(jiān)測土地價格的城市的綜合水平看,每平方米的土地平均價格大概在3600元左右;商貿用房,就是商店、寫字樓、賓館的土地,每平方米價格大概是6700元;住宅用地每平方米的平均價格是5600元;工業(yè)倉庫企業(yè)用地、工礦企業(yè)用地每平方米770元。我國法律規(guī)定,對農民征收土地有兩個大的原則,一是按土地原用途補償。比如說原來是農地,盡管拿走去做工業(yè)開發(fā),可是對農民的補償是按農業(yè)用途補償?shù)摹?strong>二是拿走了之后的補償標準,按土地征收前這塊地一年產出多少,乘以一個補償倍數(shù),我國現(xiàn)在的法律規(guī)定,能到20倍。實際在執(zhí)行的,都加在一起最高可以補到30倍,因為土地所有權沒有了,地上的房子也沒有了,青苗也沒有了,就業(yè)也沒有了。按原用途一畝地就算打2000斤糧,一塊錢一斤糧,一畝地產出一年就是2000塊錢,30年補給6萬塊錢。6萬塊錢,能買房子嗎?能再就業(yè)再創(chuàng)業(yè)嗎?以后的生活能有保障嗎?顯然是不行的?;诖耍?strong>我們現(xiàn)在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四條,一是給安置住房;二是給建立社保,跟當?shù)厝罕娨粯?;三是解決就業(yè)的培訓和服務;四是農民變成市民之后,逐漸地融入。就是說,我們還要認真研究征地制度改革。
(四)提出加快補齊“三農”短板的戰(zhàn)略性攻堅任務。這是能否如期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舉措。
第一,2017年,我國農村還有4575萬貧困人口,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面臨的短板中的短板,必須下定決心,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yè)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關鍵看貧困老鄉(xiāng)能不能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關鍵是要按總書記的要求,“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實行“五個一批”工程,即通過發(fā)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tài)補償、發(fā)展教育、社會保障五大措施,各脫貧和兜底一批。同時,要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xiàn)脫貧致富。
第二,關于農村人口的貧困標準問題。我國目前實行的貧困標準是2011年確定的,按照2010年的不變價,我國當前貧困標準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此后,再按物價變動等因素,每年調整貧困標準的現(xiàn)價。2015年的扶貧標準為2855元。有人按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計算,認為我國的農村貧困標準低于世界銀行提出的國際貧困標準(如按1∶6.5的匯率計算,只相當于440美元,即每人每天1.2美元左右,而2015年世界銀行提出的新的貧困標準是每人每天1.9美元)。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世界銀行提出的貧困標準,不是按各國的匯率計算的,而是按照各國本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的。因為用匯率來計算,不僅易受本外幣供求關系的影響,而且還與匯率市場化程度及外匯管理制度密切相關。同時,匯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國家間可貿易商品的整體比價關系,而貧困線針對的只是人們基本生活消費品的購買成本,兩者所涉及的商品籃子有很大差別。世界銀行對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做過三次測定。第一次的199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為1.4185,即:1.4185元人民幣相當于1美元的購買力。第二次是2005年,全國平均的購買力平價為4.087,其中農村為2.9854,農村物價低一點,因為老百姓很多都是自給性消費,生活水平要低一點,所以不到3塊錢就可以換相當于1美元的購買力。第三次是2011年,全國平均為3.6961;其中城鎮(zhèn)為3.9043;農村為3.0365。按世界銀行最近這次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目前最低扶貧標準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855元;全國平均貧困標準為每人每天2.116美元;農村貧困標準為每人每天2.576美元,均高于世行提出的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
二、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fā)展面臨的重大任務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快農村發(fā)展,堅定不移地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wěn)定。這個重要講話的精神是“十三五”時期我國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fā)展面臨的重大任務,主要包括三大任務:一要加快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問題經濟工作會、農村工作會講得非常多;二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能有更多的獲得感;三要堅持新型城鎮(zhèn)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
(一)加快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2015年糧食產量是12429億斤,2016年是12325億斤,相比較減了104億斤,但仍是歷史第二高水平。人均900多斤,這些糧食夠不夠呢?不能說不夠,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有關部門測算的總供求來看,大概還缺500億斤,也就是說有500億斤的供求缺口需要通過國際市場來解決。可是,2015年我們缺500億斤,卻進口了2500億斤。可見,我國的糧食供給存在兩大問題。
第一,市場需要的產品我們產不出來。總量缺500億斤,但有些品種的供求缺口很大。比如市場缺大豆,但我們增產的是玉米,這解決不了問題。我們2015年進口的2500億斤糧食里面,大豆占了2/3。大豆是重要的油脂作物,也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尤其是亞洲人不適合吃那么多肉,所以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大豆的需求量很大。問題是我們的需求在不斷地漲,而我國的大豆產量卻逐步下降,全世界出口的大豆有2/3是我們買的。我國是世界上的大豆故鄉(xiāng),原來我們是世界大豆產量第一、出口第一;現(xiàn)在我們大豆產量是世界第四、進口量第一。究其原因,具體到大豆這個產品上,我們的科技含量太低,效益差,農民不愿意種,于是就出現(xiàn)這種供求品種的不適應,這是一個大矛盾。
第二,農業(yè)的總體效益比較低,價格上缺乏競爭力。盡管我們自己產得出來,但未必賣得出去,因為我們賣得比別人的貴。像小麥、玉米、大米等谷物,我們的平均價格比國際市場要高30%~50%。由于我國是WTO成員,有合法保護自己農產品市場的權利。根據WTO的規(guī)則,我們在一些重要農產品的進口上設定了一個保護措施,叫關稅配額,就是允許國外的產品在我們承諾的數(shù)量范圍內進口,按照世貿規(guī)則只收1%的關稅;如果超過規(guī)定數(shù)量,還想進口的話,要收65%的高關稅。這個關稅配額以外的就進不來。
現(xiàn)在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進口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國際市場和我們的價格相差太大。2014年,我們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對玉米的臨時收儲價是1.12元/斤,從農民手里收過來就是2240元/噸;而從美國運過來的玉米,加上1%的關稅,價格總和不會超過1500元/噸。那飼料廠、加工廠當然愿意用進口的玉米。目前全球大豆平均畝產370~380斤,我國2015年平均畝產是247斤。因此,我們要努力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從農業(yè)的品種培育到生產過程,一直到最后的加工、流通、儲藏,都要加大其科技含量,由此才能提高競爭力。我們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不是總量不足,而是品種、質量、效益的結構性問題。因此,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提高農業(yè)綜合效益,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不是簡單地多種一點什么,少種一點什么,這只是普通的結構調整,重要的是要解決科技進步問題與體制創(chuàng)新。
歸結起來看,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從科技創(chuàng)新、經營體制創(chuàng)新的角度,提高農業(yè)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yè)的整個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第二個方面,從市場價格的角度,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前幾年國家為了保障農民收入,在東北玉米主產地采取了臨時收儲價格的方法,這實際上是一個保證農民收益的價格。2007年在東北地區(qū)開始實行玉米臨時收儲價,2007年玉米的價格是0.7元/斤,并逐年提升。到2014年,玉米的價格從原來的0.7元/斤變成了1.12元/斤,價格上漲了60%。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又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大宗商品價格暴跌,這樣,我們的價格就比別人高出了很多。2016年,我們在東北采取“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措施。市場定價,農民就不能掙那么多了,所以2016年東北玉米播種面積減少了2300萬畝,大概減了10.5%。國家停止了臨時收儲,玉米的市場價格一下就下來了。目前,遼寧玉米的平均價格0.8元/斤;吉林玉米的平均價格0.75元/斤;黑龍江玉米的平均價格0.7元/斤。這樣,我們的加工廠就會考慮買進了。那農民的收入怎么辦?采取價補分離,補貼從價格中拿出來,中央財政拿了390億元直接補貼東北農民。黑龍江地區(qū)種玉米的平均每畝地能補到154元錢;吉林大概能補到170~180元錢;遼寧大概能補到將近200元錢。就是說,國家把補貼給了以后,農民基本上不會虧損。同時,農民也知道了,不關心市場價格是不行的。
(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農村的產權制度,就是要回答一個問題:土地是集體的、資源資產是集體的,那集體是誰的?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把農村集體的產權落實到每個成員身上,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來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正如我們的法律規(guī)定,所有集體的資產都屬于集體的成員集體所有。承包地要解決這個問題,宅基地也要確權登記頒證,農村其他的集體資產要清產核資,讓它的收益權落實到每個農民身上。
我國農村地區(qū)現(xiàn)在大概有58.1萬個村莊,其中54%的村莊沒有經營性收入;大概有14%的村莊每年有10萬元以上的經營性收入,其中有13000個村莊年收入超過50萬,17000個村莊年收入超過100萬。我國960萬平方公里折合144億畝,這里面山林、耕地、水面、草原都合在一起,有67億畝土地是屬于農民的,占47%。這要通過確權登記頒證的辦法,落實到每個所有者主體,落實到每個農民頭上。
農村除了土地以外,還有很多別的家當,比如農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大概是2.8萬億元。只要有經營性資產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就要按中央要求清產核資,把家當弄清楚。家當弄清楚之后,其收益權要落到每個農民身上、落到每個成員身上,這是正在進行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要達到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一要避免內部人控制,避免少數(shù)干部利用權力侵占農民的財產權;二要避免外來資本借這個機會侵吞集體資產。這方面現(xiàn)在已經部署了,正在不斷地完善和推進。
(三)堅持新型城鎮(zhèn)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第一,我們不能認為通過城鎮(zhèn)化就能把絕大多數(shù)農民在短期內都轉移進城,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這個問題千萬要把握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即使將來我們的城鎮(zhèn)化率達到70%,那也還有30%在農村,大概是四五億人。美國現(xiàn)在只有200萬戶農民家庭農場;日本現(xiàn)在只剩下200萬農民;我國是二億三千萬承包農戶,現(xiàn)在在農村常住人口還有六億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城鎮(zhèn)化,讓農民轉移,使留在農村的農民可以擴大經營規(guī)模。留的人少了,人均種的地就多了??墒?,這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長時期中還有四五億人要在農村居住下去。所以一定要把農村建設好,讓農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小康生活。對于我國農業(yè)人口城鎮(zhèn)化的問題,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規(guī)模經營是現(xiàn)代農業(yè)的基礎,但是改變我國現(xiàn)在這種分散的、粗放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是需要條件和時間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我想這兩件事實際上是同樣一件事。如果人口不減少,農業(yè)的現(xiàn)代化確實很難,但是中國人口的城鎮(zhèn)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說把農村搞好,更重要的是從國家未來長期發(fā)展來看,城鄉(xiāng)并行不悖的發(fā)展,這是我們將來比較順利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