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民居
一個中國古代文人不管漂泊何處,晚年最大的向往就是回歸故鄉(xiāng)。這事到了近代那些具有世界歷史視野的學者那里就不一樣了,他們會以一生的學養(yǎng)把時間和空間濃縮,然后拄著拐杖站在書房的窗口看著遠方。他們在想:如果生命能夠重來一次,我最希望投生何處?
我很想知道幾位大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排在第一的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因為正是他洋洋灑灑的著作,最早讓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歷史形態(tài)。
他說,如果生命能夠重來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國古代的西域。因為,那是一個文化匯聚的福地。
不管是終點還是起點,都是英雄們潑酒祭奠之處
湯因比所說的西域,是指中國新疆塔里木河、葉爾羌河一帶。
西域,這是一個偉大的地名。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是這位帝王,也是整個漢代對世界歷史的杰出貢獻。從此,人類各大文明在那里發(fā)生了最大規(guī)模的匯集、交流和融合。
本來,無論是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巴比倫文明、阿拉伯文明,還是再遠一點的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等等,都自成規(guī)模、自享尊榮,很難放得下架子來與其他文明主動融合,除非用戰(zhàn)爭的方式來收納別人。因此,各大文明都在萬分警惕地防范著來自別處的鐵騎戰(zhàn)火。但是,商品流通的誘惑太大了,旅行者口中的描述太吸引人了,因此,彼此都悄悄地產(chǎn)生了一種不約而同的渴望:要找一個地方,展開各大文明之間的非戰(zhàn)爭交往。
這個地方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必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所在,離各大文明的首府都比較遙遠,使誰也感受不到威脅;二、所有的旅行團隊最想靠近的那個文明,有一種讓大家放心的文化寬容精神。
能夠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地方,在古代世界的地面上只有一個,那就是西域。于是,在天山、昆侖山和塔里木盆地之間的茫茫大漠,終于成了各大文明溝通的巨大平臺。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變成了最熱鬧的文化集市。曠野大風、霜雪千里,消除了每種文明身上原有的殺伐氣、暴戾氣;駝鈴沙海、枯枝夕陽,增添了每個旅行者對人性、友情的饑渴。因此,一場場古代的世博會、交易會、嘉年華,不斷地在西域開幕又閉幕,閉幕又開幕。
這么一想,覺得湯因比對那里的選擇,實在很有道理。
我為了考察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早期交往史,曾經(jīng)歷險走遍了西域以西的很大地域。張騫、甘英、法顯、玄奘、馬可·波羅和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們,走向西域或走出西域的漫漫長路,我?guī)缀醵甲叩搅?。湯因比只能把西域之行寄之于來生,我卻在此生一次次抵達,一次次流連,想起來真有點奢侈。這些年來,國境之外的南亞、中亞之路越來越不平靜,我沒有找到再度游歷的機會,因此只能一再重訪新疆。每次去,都會領(lǐng)受漢代的風雪、唐代的腳印,不由得心胸疏朗、步履莊重。
古代由西域通向整個亞洲腹地,有北疆的草原之路和南疆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又分南、北兩路,然后在一個地方匯合,翻越帕米爾高原而去。兩條絲綢之路的匯合處,是西域開發(fā)最早的城郭叫“疏勒”,也就是現(xiàn)在中國最西的城市喀什,又叫喀什噶爾。
這是歷來所有的旅行家、探險家、行腳僧、商貿(mào)者都必須停步的地方。不管是出去還是進來,都已經(jīng)承受過嚴酷的生死考驗,而前面,可能是帕米爾,也可能是塔克拉瑪干,考驗更大。因此,要在這里收拾一下好不容易撿回來的一條命,然后重新豁命前行。
對很多人來說,這里是生命的最后一站;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又是豪邁壯行的新起點。不管是終點還是起點,都是英雄們潑酒祭奠之處。喀什的每一寸空氣,都熔鑄過男子漢低啞的喉音。
我和妻子曾應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陳靖先生之邀,又一次去了喀什。一路上飽滿的感覺無與倫比,我只想重復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想研究的歷史不是一般的歷史而是“大歷史”,如果你想從事的文學不是一般的文學而是“大文學”,那么,請務必多去西域,多去新疆,多去喀什。
如果說西域是幾大文明的交匯中心,那么喀什則是中心的中心
兩千多年前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喀什有非常像樣的商貿(mào)市場。后來,出任漢朝“西域都護”的班超,又曾把這里當作安定西域的大本營,他自己一住就是十幾年。
班超在這里的時候,當?shù)孛癖娫诰裎幕线€停留于薩滿巫術(shù)的原始自然宗教。但是,就在班超走后不久,一件重大的文化事件把這里裹卷進去了:印度的佛教開始向中國大規(guī)模傳播,這里成了一條最主要的走廊。
對于佛教東傳這件事,我一直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特大事件。原因是,作為被傳入一方的中國大地,自從諸子百家之后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超濃度的精神自足,似乎一切思維縫隙都已填滿,怎么可能如此虔誠地接受萬里關(guān)山之外一種全然陌生的文明呢?但是,由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雙向高貴,又痛又癢的防范心理居然被一步步克服。首感痛癢的地方,應該就在喀什。首度克服的地方,應該也在喀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