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活”看似讓個別領導干部“快活”了,但會讓許多政策措施在實施過程中遇到“梗阻”,政策措施的紅利也就很難真正落地。剎住“不干事的最快活”這股歪風,一方面要通過強化政治理論學習和制度性約束,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使“懶漢”“庸人”無處藏身;另一方面,要賦予領導干部更大的改革自主權,鼓勵其先行先試,還要進一步優(yōu)化制度設計,保證在改革中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傅成玉的一番發(fā)言頗受關注。他表示,在調研中聽到干部反映:“干得好的沒認可,干得不好有考核;有了爭議沒保護,出了問題要追責;干得多的毛病多,不干事的最快活。”
“不干事的最快活”,這樣的怪現(xiàn)象也許只發(fā)生在個別地區(qū)和個別部門。但在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卻是一些共性的問題。一方面,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改革發(fā)展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而一些領導干部主動研究不夠、思考探索不足、應對辦法不多,造成主觀上雖然想擔當、卻不知道如何擔當作為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領導干部在困難和壓力面前存在畏難情緒,缺乏銳意創(chuàng)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還有些領導干部出于私心,擔心犯錯擔責,索性在工作中撂挑子不干。
問題是,“不干活”看似讓個別領導干部“快活”了,但中央出臺的許多政策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就會因為這些人的“快活”遇到“梗阻”,政策措施的紅利也就很難真正落地。這不僅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也會貽誤發(fā)展時機,影響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
改革從來就不會有坦途,尤其是攻堅階段的改革,啃硬骨頭、涉險灘的任務將更加繁重,破除藩籬、往前走的路途也會更加艱辛。這就需要狠狠剎住“不干事的最快活”這股歪風,根治“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提意見的”這一現(xiàn)象,使廣大領導干部進一步樹立改革勇氣,匯聚改革力量,破解改革難題,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xiàn)新跨越。
剎住“不干事的最快活”這股歪風,一方面要通過強化政治理論學習和制度性約束,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使“懶漢”“庸人”無處藏身,使領導干部進一步樹立必勝信念,敢于擔當,知難而進,滾石上山不松勁,爬坡過坎不避難。要加強領導干部的能力建設,幫助其更新知識結構,解決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等問題,提高領導干部知識化、專業(yè)化水平,提高其履職盡責的素質和能力。
另一方面,在改革攻堅中,確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矛盾。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沒有前車之鑒,無法按圖索驥,也不可能每一步都像過去一樣“摸著石頭過河”。因此,要賦予領導干部更大的改革自主權,鼓勵其先行先試,銳意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對改革中出現(xiàn)的錯誤和彎路給予必要的寬容。同時,要進一步優(yōu)化制度設計,通過創(chuàng)新制度供給,建立激勵、獎懲、問責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證在改革中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當然,允許領導干部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先行先試甚至犯錯誤,也不能成為個別干部獨斷專行和搞個人英雄主義的“擋箭牌”。改革創(chuàng)新仍然要堅持科學決策,而且一旦改革舉措在實踐中被證明確實有不當之處,也應有錯就糾、有錯快糾,并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繼續(xù)深化改革積累更多經(jīng)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