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在前門大街和東琉璃廠的“九龍齋”和“信遠(yuǎn)齋”,除制作的酸梅湯名揚京城內(nèi)外,其最早售賣的一顆顆單個兒紅果海棠的糖球兒,也極受百姓們的青睞。民國時最有名的,還要數(shù)東安市場南門的“隆記”食品店制售的冰糖葫蘆。那新蘸出來的葫蘆上,金黃晶亮的冰糖粘在紅果、山藥、山藥豆、葡萄、海棠、橘子、荸薺上,一串串制作精美,在亮著燈光的玻璃罩內(nèi),流光溢彩,引人垂涎。
舊京時不同地區(qū)糖葫蘆兒粗細(xì)檔次和銷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幾種類型,在食品店、公園的茶點部或影劇戲院里的,那糖葫蘆兒常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里銷售,其制作精致,品種眾多,有山里紅、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糖葫蘆兒。還有一種糖葫蘆兒,是挑著擔(dān)子或挎著木提盒、竹籃走街串巷吆喝賣的:“唉,冰糖葫蘆喲,新蘸的。”出售的小販,挑子的一頭是木盤上支著竹片彎成的半圓形架子,上面有許多小孔插著糖葫蘆兒,另一頭是可當(dāng)場制作用的火爐、鐵鍋、案板、刀鏟及糖、紅果、山藥等工具和原料。因舊京黃土街道上無風(fēng)三尺土,為防風(fēng)沙,那挎籃提盒的小販,常用白色潔布蓋在糖葫蘆兒上以防塵土。這類的糖葫蘆兒,品種不多,價錢適中,也很受四合院里的老少們歡迎。
舊時有些商販還帶有抽簽的賭具,筆者曾親見過小販在宅門門道或商鋪里,用簽筒子抽簽,與好賭的買主玩“牌九”賭糖葫蘆兒,碰上會賭的買主,花極少的錢能吃上十幾串葫蘆。不會賭的,則小販賺足了錢,最后會送一串糖葫蘆兒給買主解解饞,皆大歡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