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釋“被”
精美的先秦鳳紋繡絲衾(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戰(zhàn)國楚墓出土)
蟠龍飛鳳繡絲衾殘片(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戰(zhàn)國楚墓出土)
繡有荷花、蓮蓬、鴛鴦,寓意“和和美美、成雙成對、連生貴子”的明代鴛鴦被(局部)
清代人床上堆滿被子(中川忠英[日]《清俗紀(jì)聞 》插圖)
隨著今年入冬后最強冷空氣來襲,晚上若沒有床厚被子恐怕就要凍壞了。在中國古代,人們冬天也蓋被子。只是古時并不流行叫“被子”,先秦時人們稱被子為“衾”、“裯”、“寢衣”等。中國人是從何時開始睡覺時蓋被子的?明羅欣《物原》稱“神農(nóng)作被”。但這一說法并不可信,作為“覆體”的被子應(yīng)該與“遮體”的衣著出現(xiàn)時間差不多,甚至更早些……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大?
《論語》:“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被子是“覆體之物”,它的出現(xiàn)是人類生活質(zhì)量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標(biāo)志之一。早在先秦時期,被子已是中國人普遍的睡眠用具。《詩經(jīng)·國風(fēng)·召南》中的《小星》一詩里即有“肅肅宵征,抱衾與裯”的表述。這句話通俗說來就是:“天沒亮就要離開溫暖的被子外出了。”這里的“衾”與“裯”皆為被子,裯是單被。何謂“衾”?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衣部》釋之為“大被”。將“衾”與“被”互解,令人感覺有些繞,但此解釋至少說明在許慎生活的東漢,“衾”與“被”并不等同。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稱:“衾,廣也,其下廣大,如廣受人也。寢衣為小被,則衾是大被。”
“衾”與“被”的區(qū)別,還直接反映在厚與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寢衣)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夾被,寢衣是午休這類短暫休息時用于覆體的,故古人又稱寢衣為“小臥被”。
那么,古人蓋的被子與今天一樣嗎?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高有關(guān),像做衣服一樣“量體制被”。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鄉(xiāng)黨》里有這么一說:“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時要有小被,長度是一個半身高。據(jù)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以漢尺來算,其身高約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時代的周尺來算,身高也在1米91。據(jù)此可知,孔子蓋的被子應(yīng)比一般人的大許多,長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