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喜歡隨身攜帶鑰匙、指甲刀等,古人愛隨身帶什么?
從考古發(fā)現來看,古人最喜歡帶的三樣東西是齒簽、耳挖勺、梳刷……
最早的牙簽出土于
距今2800年前的東周墓
《禮記》:“毋絮羹,毋刺齒。”
齒簽也稱“剔齒簽”,即現代常說的“牙簽”——用來挑剔牙齒間殘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現象。據周燮均、顏《安陽輝縣殷代人牙的研究報告(續(xù))》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習慣。
在對殷代92個個體存留牙齒觀察后發(fā)現,其中有兩個個體中的3顆牙齒上,有類似剔牙的痕跡??脊艑<艺J為,這些痕跡“不同于浸蝕癥狀,除了剔牙痕跡外,似無更好的解釋”。
如果屬實,這應是迄今發(fā)現最早的中國古人剔牙實證,但是否使用了專門的牙簽仍無法證實?,F存最早的牙簽發(fā)現于1954年,當年對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遺址發(fā)掘時,從編號為M2717號東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簽,經分析確認為牙簽。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描述,這8根牙簽最長的6.9厘米,最短的5.8厘米,出土時混雜在骨叉中,包裹于織物包內,放在銅容器上面。考古報告認為,這些骨簽或是“一種食具”。但這種結論與其牙簽屬性并不矛盾,牙簽的功能原本就與筷子一樣,可以用來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時的骨簽就是一種食具,用之剔齒則為牙簽。
使用牙簽,可以說是人類飲食文明的一大進步,比直接用手去摳不僅文明而且衛(wèi)生。古人對如何剔牙是有講究的,《禮記·曲禮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齒”。這里的“刺齒”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飯時不要往湯里放調味品,不要當眾剔牙。這與現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簽對老人來說尤其重要,老人牙齒松動,出現縫隙,吃肉時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簽剔除。所以,元趙孟頫《老態(tài)》詩稱:“扶衰每籍過眉杖,食肉先尋剔齒簽。”
漢魏時用牙簽剔牙已十分普遍,東漢末名人曹操就喜歡剔牙。據《陸士龍集·與兄平原書》,西晉人陸士龍在鄴城時,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遺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還有“牙齒纖(簽)”,并將所見寫信告訴了哥哥陸機。后來他還從“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齒纖一個,今送以見兄”。
牙簽除了“剔齒纖”外,還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楊枝、嚼楊枝等多種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稱“牙簽”,古代牙簽應是一種類似于書簽的“簽牌”,并不用來剔牙。在這些叫法中,魏晉以后出現的“嚼楊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稱牙簽為“小楊枝”。
嚼楊枝乃佛家叫法。東晉法顯的《法顯傳》有這樣的說法:“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已刺土中,即生長七尺,不增不減。”剔過牙后,將楊枝做的牙簽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長,顯然是佛門傳奇。
佛門有規(guī)矩,把口腔弄干凈后才能念經,否則有褻瀆佛祖之嫌。據《隋書·真臘傳》,真臘國(今柬埔寨境內)僧人,“每旦澡洗,以楊枝凈齒,讀誦經咒;又澡灑乃食,食罷還用楊枝凈齒,又讀經咒。”
古代牙簽有骨制、木制、金屬等質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費品,似與筷、叉一樣,可重復使用,故古代牙簽做得非常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內發(fā)現的三國東吳高榮墓中曾出土一只精美的金牙簽,還是兩用的,另一端是刷子。
最早的耳挖勺出土于
距今3000年前的婦好墓
《清異錄》:“杜岐公悰,以剜耳匙子為‘鐵了事’。”
耳挖勺是一種掏耳垢用的小工具,又稱“耳挖子”。耳挖勺何時出現的?從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文物來看,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人們已用耳挖勺了。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發(fā)掘于1976年,是迄今唯一一座未被盜掘、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極為豐富,共有1928件,其中就有兩枚耳挖勺。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著《殷墟婦好墓》記載,兩枚耳挖勺均為玉質,上端是魚形,一大一小。大的長10.5厘米,厚0.4厘米,勺孔徑0.4厘米、深0.2厘米。整個魚身細長,頭向上,小口,眼為圓孔,腮、背鰭、胸、腹鰭均較清晰,無尾。體下端收作短柄,柄末端刻出圓形小勺孔,頗為精巧。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從耳挖勺的發(fā)現可知,當時貴族的耳挖勺多用玉來制作,而且掏挖耳垢已很常見。在1974年發(fā)掘的雍城“公秦大墓”中,也出土了一枚玉石制耳挖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