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孫 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袁盛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繼凱(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林榮(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
核心閱讀
希望自己文字速朽的魯迅,一直清醒于自己寫作的有限性。他在克服這種有限性的跋涉里,因了穿透的智性,而逼近精神的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古老的文明,因了魯迅那一代人的努力而擁有了現(xiàn)代性的閃光,“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不再是空想
魯迅文化觀的確立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其間的一以貫之之處,就是在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間,著眼于二者的調(diào)適和兼容,以及在此之上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其旨歸是讓中國人站起來并融入到世界潮流中去
以現(xiàn)代人的清醒,以思想家的理智,以革命家的敏銳,以文學家的激情,來系統(tǒng)、縝密、持續(xù)地“研究”中國人,并產(chǎn)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首推有著“民族魂”之譽的魯迅
魯迅作為文學批評家的一面,在文學與文化新舊并置的時代背景中凸顯出了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思想光彩, 然而他在譯介和批評方面苦心孤詣的付出,遠未得到足夠廣泛的認同和關(guān)注
張江:今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80年間,斗轉(zhuǎn)星移,世事變遷,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魯迅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chǎn),卻始終如一條涓涓細流,從未間斷。尤其在文學方面,不但魯迅當年的創(chuàng)作始終是后人難以超越的高峰,而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所寄寓的文學傳統(tǒng),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魯迅,肇始于魯迅。
魯迅為何常讀常新
孫郁:今天的中國,魯迅恐怕是被閱讀最多的作家,其影響力從未消退過。
閱讀魯迅文本,我們便進入湍急的精神激流,被一遍遍洗刷著。他引領(lǐng)著我們造訪遠古的遺存,也攀援著精神的圣地。他的文風透著熱氣,也散出古老文明的氣息。他有一種顛覆性的智慧,卻又在暖意中流淌著人間愛意。在其留下的翻譯文字、創(chuàng)作文字和整理國故的文字里,指示著未來文化的方向,“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nèi)之弗失固有之血脈”,一直啟示著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的前輩學者早就指出,魯迅的價值在于對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改寫,把“立人”和國民性改造、新文化建設(shè)聯(lián)系起來。他清楚地看出中國文化里的問題,又能以現(xiàn)代的眼光重新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那些豐富的文本不是線性因果的排列,在肯定里的否定和空無里的實有,讓人想起愛因斯坦式的智慧。他的每一篇文章都不重復,其創(chuàng)新筆法顯出現(xiàn)代中國人罕有的高度。魯迅早期受到進化論思想影響,后來注重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譯介,形成了自己特別的文化理念和審美精神。他在多維的時空里構(gòu)建了自己的詩學世界,而這世界不屬于士大夫式的附庸風雅,也非紳士階級的自戀,他的一切,都和大眾息息相關(guān)。
魯迅逝世80年了,紀念他的時候,我總想起他晚年幾篇動人的文章。他說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自己有關(guān)。那時候,魯迅已經(jīng)臥床不起,但內(nèi)心不忘的是苦難中的百姓。他詛咒黑暗里的遺存,且不斷尋找新的精神之源。與保守主義戰(zhàn),與各種政客戰(zhàn),與自己內(nèi)心舊的精神遺傳戰(zhàn)。他在戰(zhàn)斗中,又有無量的愛意輻射于世間,我們由此看出他內(nèi)心最為動人的一隅。
魯迅為什么常讀常新?因為其遺產(chǎn)糾葛著歷史的敏感之點,人性的敏感之點,存在的敏感之點。他警惕歷史的輪回,希望在沒有路的地方走路;拒絕文學中的瞞與騙,強調(diào)赤誠之心;反對主奴意識的侵蝕,禮贊人間的正義。在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他敞開著胸懷,又能不斷拷問自己的靈魂,在精神的突圍里一次次呈現(xiàn)著創(chuàng)造性的實績。當我們遇到困苦和不幸的時候,魯迅文字間流動的智慧與勇氣,會成為我們行走的參照,那些鮮活的思想召喚著我們走在克服困苦的路上。無論是在戰(zhàn)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年代,其文字一直像燃燒的燈火,照耀著不斷摸索新路的人們。這是自孔夫子以來罕有的偉人,他的精神的現(xiàn)實性和超越性,乃新文化原點性的存在。重要的還在于,魯迅的經(jīng)驗對于現(xiàn)代性的明暗、曲直,以及存在的缺陷,都有啟悟的價值,這一點在今天越來越清楚地顯現(xiàn)出來。
希望自己文字速朽的魯迅,一直清醒于自己寫作的有限性。他在克服這種有限性的跋涉里,因了穿透的智性,而逼近精神的無限的可能性。這與康德、卡夫卡對人的主體的內(nèi)覺的凝視顯示了驚人的一致性,且有了東方式的邏輯。我們古老的文明,因了魯迅那一代人的努力而擁有了現(xiàn)代性的閃光,“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不再是空想。
魯迅的著述是百科全書的遺產(chǎn),寫著我們民族的過去與現(xiàn)在,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這里得以延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